武汉中证通:银行股怎么样“”沪港通活跃股
-
面议
武汉中证通浅谈随着终场哨响,“统治”资讯圈的情景也将暂告一段落。将视线转回A股市场,弄清楚“”银行股幕后的资金动向,显然也十分有必要。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沪股通成交活跃股,共计17次沪股通和深股通月度“成交活跃股”;25次港股通“成交活跃股”,合计42次两地交易的“前”。
同时,两融市场方面,融资客则选择快速离开银行股,二季度以来(截至上周五),银行股融资余额快速下降了56.9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尤其是1月份,银行股两融余额快速上升,彼时银行股也曾阶段性上演“大象起舞”。
在港交所披露的互联互通市场(包含沪港通和深港通)每月成交数据中,银行股是无疑为亮眼的标的股,其交投的活跃度远远其他行业。而且,这一特点在沪港通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注:银行板块标的股主要集中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具体而言,国有大行和招商银行是沪股通“前”的常客;平安银行每月必深股通“前”;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也常常港股通(沪)的“前”。
此外,大智慧信息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共出现在了370家上市公司前股东中,银行标的股中有4只入选,分别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
其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更是坐到了平安银行A股第三大股东的位置,持股量为4亿股,仅次于中国平安及其关联公司。中国银行也在财报中披露,“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是以名义持有人身份,受他人并代表他人持有股票的机构,其中包括香港及海外投资者持有的沪股通股票”。
“由于上市银行股本数量比较大,沪港通和深港通资金能够入围股东榜单‘前’的情况自然属于少数。但是,关键的是它带来的投资理念的转变,从目前银行股等大盘蓝筹的市场表现来看,港股投资者的操作手法恐怕也不是对于过往投资习惯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两地投资者的操作手法进行了‘化学反应’”,市场人士指出。
“从港股市场显示出来的交易特点来看,中小银行获得的认可度往往偏低,因为现在港股市场并不缺乏挂牌上市的地方银行,因此沪股通和深股通资金并没有在银行股中多点开花,而是甄选了大中型银行作为主要的交易对象。”
“虽然银行股在两融市场仍处于‘逆风状态’,不过还算平稳”,上述市场人士指出。此外,融资业务投资者的减仓不一定是完全不看好银行股,毕竟其资金成本远普通投资者,融资的利率目般接近6%至7%,也就是说,融资买入银行股的区间涨幅如果低于7%,投资者都很难赚到钱,而银行股在目前的市况下适合防守但很难在短期实现飙升,融资买入资金大多又是不超过半年期限的中短线资金,坚守等待银行股估值修复的成本会很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针对上市银行的大宗交易达99次,涉及21家银行,成交金额共计36.73亿元。具体来看,工商银行交易次数为15次;其次为民生银行,共计12次,常熟银行排名第三位,为11次。
从交易席位来看,机构席位仅2次作为买家大宗交易,交易对象分别指向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却14次作为卖家,交易对象包括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和中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