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唐绞胎瓷器《牧童卧牛》珍赏
-
≥ 99999件¥99999.00
标签: 标准 新老 绞胎 牧牛 文化 分类: 瓷器
牧童抖缰牛俯卧 昂首悦呼饱归来
所谓绞胎瓷亦称“绞泥”、“搅胎瓷”、 “透花瓷”等。绞胎工艺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至北宋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黑褐与色)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再浇一层透明釉,典型的有黄釉、绿釉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视觉奇巧,变化万千。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绞胎瓷釉色光润莹亮,装饰技法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具有当阳峪窑的特风格。
有资料曰,当阳峪的绞胎瓷,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关于绞胎瓷,研究描述资料不少,亦容易查阅,此仅录些许要点,不再赘述。
藉此,今将本人所藏唐代绞胎瓷完整器一件上博展赏。此器,乃牧童卧牛造型,一头卧牛之背,一牧童坐骑,双手合于胸前,乃持牛鼻索之态,造型逼真而生动,乡村情趣盎然。
此器可见乃为典型唐代绞胎瓷之黄釉,黑褐二色绞胎,表里如一。釉上密布开片纹,开片之间,略有翘起,纹缝之内,经年积垢。釉面温润而油亮,有涉手感,镜察可见稀疏气泡,绞胎质感如水波涟漪,自然荡漾,万千变化,奇妙无穷。一言以蔽之,其乃唐作,老气横秋,沧桑耄耋,开门古器无疑。
此器造型极其,经检索,未见有展。唐或宋绞胎此,遗存不丰,数年来,偶有出土,皆为小型生活用具居多,且中大器少。前些年报道,今人已然失传绞胎此制作工艺,市面亦有所售,器形色质颇多,亦有仿作,然,其与地道唐作,在器形、胎质胎色等诸多方面仍有较大不同。因此,新老之器,从胎质,釉面、造型等,皆可辨识,并不稀奇。
今上博展赏本人此藏,意在表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五千年浩荡文明史,祖宗造就非凡,至今除官办博物馆之外,偌大民间深藏宝物无数,即使专者,其未见未闻的器物,何止成千上万,就如像唐代绞胎瓷一样,由于诸多原因,民藏亮宝者,实在。公见之几个生活器皿,甚至当成至宝乃至标准器,这专那学,举一反三,如此,怎能深入全面认识唐绞胎瓷呢,此不免令人唏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