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AVT相机维修CCD相机维修
-
面议
指线阵摄像机每秒钟能够输出的大行数。
指面阵摄像机每秒钟能够采集并输出的大帧数。限制大帧率的因素有:曝光时间、数据读出时间(图像数据从传感器传送到摄像机内部FIFO或存储器的时间)、数据传输时间(图像数据从摄像机内部FIFO或存储器到PC的时间)、像素深度和信号输出格式。
像素深度是指每个像素用多少比特位表示。一般来说,每个像素的比特位数多,表达图像细节的能力强。
信噪比是指测量到的信号与测量到的总噪声之比。
动态范围用来描述每个像素能够分辨出的灰度等级。它是饱和电压(大的输出电平)摄像机输出的噪声之比。宽动态范围能够使场景中非常亮和非常昏暗部分的细节同时被清晰的显示,如人背向站在非常亮的光线下,背景的细节和人脸上的细节都能够看的非常清晰。
摄像机的感光度(响应度)定义摄像机在固定曝光量下的灵敏性特性,它与照射的光波的波长有关。
图像采集方式主要是指 (1) 什么时候开始采集?(2) 曝光的长度?(3) 如何结束采集?
开始采集通常有软件采集和外部硬件信号触发采集二种。软件采集是计算机向摄像机发出开始采集命令,可以是单帧采集或多帧连续采集;外触发采集是通过外部触发信号启动采集,信号可以是上升沿或下降沿触发或电平触发。
曝光时间,软件命令采集是通过对寄存器编程设置实现不同长度的曝光;外触发采集的沿触发方式也是通过寄存器编程设置实现,电平触发则是用触发的电平的持续时间控制的。
显而易见,相邻像素binning,信号电荷增加一倍,摄像机对光的灵敏度增加6dB,信噪比提高3dB。当然,binning后的图像空间分辨率降低了。
Blooming是指被拍摄的场景中有非常亮的部分,在光电转换过程中,传感器上对应非常亮的部分的像素电荷超出了满阱能力,溢出到周围相邻像素,画面上产生白斑。
数字相机采集到的是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不受电噪声影响,因此,数字相机的动态范围更高,能够向计算机传输更的信号。这个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
分辨率不是越高越好,是要根据系统实际应用需求来选择分辨率的大小。
但实际问题是,如果一个像素对应一个缺陷的话,那么这样的系统一定会极不稳定,因为随便的一个干扰像素点都可能被误认为缺陷,所以我们为了提高系统的度和稳定性,好取缺陷的面积在3到4个像素以上,这样我们选择的相机也就在130万乘3以上,即低不能少于300万像素,通常采用300万像素的相机为佳(我见过多的人抱着亚像素不放说要做到零点几的亚像素,那么就不用这么高分辨率的相机了。比如他们说如果做到0.1个像素,就是一个缺陷对应0.1个像素,缺陷的大小是由像素点个数来计算的,试问0.1个像素的面积怎么来表示?这些人以亚像素来忽悠人,往往说明了他们的没有常识性)。换言之,我们仅仅是用来做测量用,那么采用亚像素算法,130万像素的相机也能基本上满足需求,但有时因为边缘清晰度的影响,在提取边缘的时候,随便偏移一个像素,那么精度就受到了的影响。故我们选择300万的相机的话,还可以允许提取的边缘偏离3个像素左右,这就很好的了测量的精度。
如果要求拍摄的物体是运动的,要处理的对象也是实时运动的物体,当然选择迪美捷全帧曝光的CCD芯片相机为适宜。但有的厂商生产的CMOS相机如果采用帧曝光的方式的话,也可以当作CCD来使用的。又假如物体运动的速度很慢,在我们设定的相机曝光时间范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很小,换算成像素大小也就在一两个像素内,那么选择CMOS相机也是合适的。因为在曝光时间内,一两个像素的偏差人眼根本看不出来(如果不是做测量用的话),但超过2个像素的偏差,物体拍出来的图像就有拖影,这样就不能选择CMOS相机了。
如果我们要处理的是与图像颜色有关,那当然是采用彩色相机,否则建议你用黑白的,因为黑白的同样分辨率的相机,精度比彩色高,尤其是在看图像边缘的时候,黑白的效果更好。
对于检测精度要求很高,面阵相机的分辨率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当然线阵相机是必然的一个选择。
传输接口
根据传输的距离、稳定性、传输的数据大小(带宽)选择USB、1394、Camerlink、百兆/千兆网接口的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