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青花瓷花瓶电话
-
面议
但是纹样看上去是那么回事,画工却与康熙时期真品有较大差距。
作为吉祥纹样在古代瓷器上多见,从元明清瓷器纹饰断代与辨伪上来讲,元代瓷器绘画鹿纹的不太多,但是绘画比较生动,整个鹿身用笔触渲染,整体一色,鹿身的肌肉明暗靠画笔间的留白体现。
鹿纹在明代瓷器上绘画逐渐增多,特别是明代晚期官窑有百鹿尊,民窑常常绘画喜鹿封侯等纹饰,都有着比较吉祥的寓意。
明代的鹿纹绘画线条粗犷,鹿身渲染多为同一色平涂,鹿身的绒毛绘画简单,大多用笔触点出小点,代表身上绒毛。
清代的鹿纹绘画,无论形态还是鹿身绒毛渲染,看上去都比较写实,更加接近人们对鹿的认同,下面的图片是康熙与乾隆时期的鹿纹,看上去绘画都是一丝不苟,面面俱到。
火石红主要生长和分布在以下部位:
一是底足的胎釉结合处;
三是缩釉和薄釉处;
四是早期生成釉面片纹中。
鉴别真火石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真火石红从胎骨中泛出,深入胎骨不虚浮;
假火石红往往是涂上去的,浮在表面。
2、真火石红色阶变化自然,底足胎釉结合处
重;假火石红多无色阶变化。
3、真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假
自宋代以后,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特别是明清时期,仿古之风达到高峰,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清末、民国时尤甚。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
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历代官窑仿官窑瓷,还有的是历代民窑仿官窑瓷等。此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写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风益甚,且种类丰富多彩,数量也达到历史高水平。这类古代仿品,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制作技术水平很高,也有其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因此对这类仿品瓷也要鉴别出其相应年代,弄清是仿自哪个窑口、哪个年代及其与真品的区别。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技巧: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咸丰 芭蕉竹石玉壶春瓶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带你进入古玩行!
辨胎釉
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
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