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铜钟
-
¥9000.00
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道:“梵宫仙殿,以明×(手+耳 打动之意)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
自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顿,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都达到了的地步。
开始用以振军威:钟的节奏感强,它能表达人们的欢乐喜悦,又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军威,因而在劳动生产中需要这种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都记载了钟的演奏。如:《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坐落于河东区大直沽的荐福观音寺的大钟为纯铜铸造,直径2米、高3米、重约5吨,比新建鼓楼上的大钟还重1.5吨,每当大钟鸣响的时候,连一公里以外的海河西岸都能听到。
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的明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钟高6.75米,直径3.3米,钟唇厚18.5厘米,重46.5吨,钟内外有文字23万多字。此钟原在万寿寺中,后被清乾隆皇帝下令移植大钟,于乾隆八年(1743)完成。
钟楼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钟通高7.02米,大直径3.40米,重约63吨,为我国发现重的铜钟。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钟楼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碑阴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