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泄水管桥梁泄水管全国发货
-
≥ 1套¥47.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我们开始探索更加环境友好的排水方式。“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不少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以往鲜亮的城市瞬间变成“水城”,暴露了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天有不测风云,人类却可以未雨绸缪,竭尽全力防患于未然,将损失降到低。尤其是面对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措施至关重要。然而,今年各地暴雨后的严重内涝,暴露出国内城市在防范和应急方面的多块短板。暴雨“50年一遇”,而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仅为“几年一遇”,甚至是“一年一遇”,不堪一击。相关认为,造成内涝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硬地面积大、建筑密集,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所致;另一方面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的确存在短板。如广东一些小区在设计时,用的还是农田水利设计标准的计算公式。显然,农田可以泡在水里一天,城市是一分钟都不能淹的。欧美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100年甚至300年一遇”,这应对我们的排水设计有所警示。资料显示,法国巴黎对下水道排水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实时监控体系。即使地处沙漠的沙特,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中也未心存侥幸,使其可以应对不遇的特大暴雨。日本更为严谨,1970年颁布了《下水道法》,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无论防灾还是应急,关键要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在防灾和应急方案中体现得越充分,遭遇灾害时损失才能越小。忧患始于细节。不妨就从现在开始,由部门对各积水点在暴雨中的积水数据进行统计,以摸清情况做排水改善;更不妨对发生灾害的部位进行排查、公示,通过及时的信息发布让民众规避危险。总之,这轮大范围的暴雨袭击需要我们反思的东西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