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大图

2018安徽合肥教师考编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商品详情

2018安徽合肥教师考编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
章:教育与教育学

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

2.教育没有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原始

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使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摆脱宗教,走向世俗化;

6.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

7.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性;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的特殊作用:

1.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验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秩序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经科学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决定了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基础、可能):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

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训练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二)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决定):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有效的途径

(1)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

(2)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3)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率的再生产;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014年真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的机会和程度;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为政治服务;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创造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的相对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立性表明:

, 教育坚持自己立的品格;

第二, 教育要对社会有所批判;

第三, 教育要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

(教育的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既要反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立性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关系,我们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又要同时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立性和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 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 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内涵(2013年真题)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

素质教育的内容

(1) 政治素质教育

(2) 思想素质教育

(3) 道德素质教育

(4)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 身体素质教育

(6) 心理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2.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3.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中小学展的时代特点

1. 生理成熟期提前;

2. 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

3. 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 心理问题增多

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有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

(2) 创造性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造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3) 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大的区别)

(4) 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5) 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

教师的素质

1. 崇高的职业道德

2. 的教育理念

3. 合理的知识

(1) 精深的学科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本体性知识)

(2) 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

(3)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

(4) 的能力

(5) 强壮的身体素质

(6) 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发展的途径

1. 师范教育

2.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 在职培训

4. 自我教育(教师个体化发展直接、普遍的途径)

教师自我教育是理想、情感、技能、风格形成的关键

教师发展的阶段

1. 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心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

2.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1. 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2. 制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发展路径)

3. 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的发展与完善;

(1) 日常教学反思(“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2) 个人行动研究

(3) 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4) 同伴交流与合作

(5) 跳出教育谋发展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 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2) 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补充;

1.教师: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热爱和尊重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学生:

(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2)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1.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 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课外活动的特点

1. 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 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 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 过程上的实践性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 思想政治活动

2. 科学技术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动(学校课外活动中普遍、广泛的活动)

5. 社会公益活动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 群众性活动

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多

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等。

(二)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三) 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

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 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

(2) 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3) 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 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5)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

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立课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教育研究的意义

1. 提高教学质量;

2.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 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 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下一条:环氧煤沥青防腐螺旋钢管最新价格
合肥明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2018安徽合肥教师考编教育学简答题必背40题”详细介绍
合肥明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主营:教师资格证 教师考编
联系卖家 进入商铺

安徽教师考编培训信息

进店 拨打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