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瓷器鉴定拍卖古董瓷器去哪里
-
面议
清三代珐琅彩都是中国瓷器历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虽然有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但是由于各个皇帝个人性格喜好、社会人文、艺术欣赏方面、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也造就了清三代珐琅彩瓷器的迥异风格与特色。康熙雍容,雍正简朴,乾隆华贵,这里小编就整理了一点鉴赏清三代珐琅彩的知识和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多交流,多探讨,多论证,多辩论才能少走弯路,少被欺骗。如有意见欢迎广大收藏爱好者朋友们来电咨询!谢谢!当然,如果藏友想正规交易出手珐琅彩古董瓷器也可以随时联系我 甄选民间送拍至各大拍行 如匡时 嘉德 翰海 保利等 一三一六七七二七七六八 王女士。
1、色彩
瓷胎画珐琅的色彩特征很难用语言描绘,因此笔者在这里仅一略而过。鉴定瓷器、尤其是彩瓷时,从器物的色彩来着眼鉴别真伪相当普遍。很多未曾上手,乍一看瓷器发色便可准确判断真伪,令不少外行感觉诧异。说穿缘由完全与鉴定者对瓷器色彩的认识、习惯深刻程度有关。对习惯真品发色并认识深刻的鉴定者来说,区别色彩差异显着的赝品无异于分清皂白,谈不上“以此自矜”,“无他,但手熟尔”。正是这个道理,如何成功仿珐琅彩瓷色彩调料,混淆鉴定者的视线感觉令古今仿者极为重视,同样,深刻认识该时期彩料发色也是一个鉴定者所掌握的。
2、绘画
现在景德镇古瓷制作者在仿制珐琅瓷上遇到的大难关可能要数绘画了。科学技术逐渐发达,瓷器的胎土、釉水、色彩都可能根据材料科学分析获得的各种元素含量进行科学配方,达到满意结果。但绘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并不密切,完全是绘画者水准的体现,当工笔绘画精细程度要求越高,其差距越能体现出来。雍正后期与乾隆前期的画珐琅工笔绘画质量、精妙程度在整个珐琅彩瓷制作史上尤为,因此仅绘画方面就足以使仿者望而却步。
3、落款
填白釉珐琅彩瓷的落款很有特点,由于图案主题多由绘画和书写题词(包括篆印)两部分组成,因此书写者必将落款方向与二者之间的某一图案方向吻合,决不偏差,这样落款的好处是使人感觉落款规整有序,特别是拿在手中把玩时,欣赏款与绘画多,两者方向一致,令人惬意。需要指出,仿者在仿制珐琅彩瓷时基本都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仿者几乎不存在落款方向失误的低级错误。
4、题词
乾隆前期珐琅彩瓷中,题词应该是次于绘画的另一个仿制难点。历史资料:“雍正九年十月二十日:司库常保奉上谕:将珐琅葫芦做九个,画斑点烧葫芦色、盖子镀金,葫芦上字照朕御笔、着戴临写。”
根据此条资料分析:所涉及的珐琅彩瓷诗词题字者为雍正亲自,摹本为雍正御笔,可见雍正朝瓷胎画珐琅的书写题词也是一丝不苟的。乾隆一朝是否如此暂不可考,但严谨程度不应变化太大,必是非宫内书法好手难以胜任。后世景德镇匠人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书写水准,自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因此现在仿品题词书写模仿造作、笔画拘谨,市场上很难见到可以在书写方面达到伯仲难分程度的仿品。
5、色地与“锦上添花”装饰
康末雍前由于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不成熟,难以实现在玻璃釉面上绘制理想釉料,不得已使用无釉瓷胎,并为弥补其釉面素胎缺陷才在露胎处大量上涂其它釉料。于是形成康熙时期与雍正前期的珐琅彩瓷几乎皆为色地彩瓷。这类制品的主要特征是色地下素胎、无釉;雍正中期之后开始使用填白釉瓷胎,偶尔制作色地珐琅彩瓷,色地运用的主要目的是装饰,并非掩盖技术不足。
“锦上添花(又称轧道)”是基于色地装饰上的进一步发展,在色地上用针等锐利器具进行雕刻、描画装饰。根据现有《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记载,珐琅彩瓷使用“锦上添花”装饰纹在乾隆四年十二月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