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大图

康熙通宝雕母祖钱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商品详情

康熙通宝雕母祖钱,手工雕刻,品相,文字规整,深峻挺拔精美漂亮,是康熙钱中一枚十分难得的古钱。如何认定这是一枚康熙通宝雕母祖钱?除它本身应具备雕母钱的标准外,还要看它是否到代,否则就有伪赝之嫌。那么雕母钱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据深圳雕母钱收藏家龚伟先生《雕母祖钱鉴赏》中给雕母下的定义:“雕母是用锡,铜,铝,牙,木当材料,手工雕刻出的阳文铸币模具,是母钱翻砂浇铸制钱的原始钱样,亦称祖钱。”

  以上只是雕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看他是不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说具体点,必需有旁证能证明他是那个时期的东西。如文字资料,铸钱等有关铸钱的实物等等。

  一:下面看该钱是否符合以上标准,图一:康熙通宝正面


  1.材料黄精铜,应为多次熔炼提纯的铜材颜色金黄,质地细密,具有很强的韧性,不易折断。该钱曾遭打砸而未破裂,只留有打砸过的痕迹。此材易于雕刻,无砂眼,无夹灰,字体雕刻无残缺,是上好的雕刻材料。

  2.该钱为手工雕刻而成,字体深峻,挺拔,规整秀气。钱文笔画清晰,无粘连。刀痕肉眼可见,笔锋犀利,有刀削斧劈之状,给人一种之感,把该钱放在普品堆中,局外人也能一眼看出它的特别不同之处。

  3,该钱铸过钱,有铸钱子钱传世。

  版别属罗汉式,直竖熙,竖对下边点,目贝宝版式。该板式目前仅发现一例铸钱。该钱正面钱文楷书康熙通宝,上下右左对读,康字上点和隶字中竖相连,熙字左竖和下边点为一笔写成。后雕刻时才用刀把竖,点切开。熙字的臣字下点和下横交接处有一园形小窝,熙字的巳部到通的走部有一斜形线条状打砸痕,穿内左下角有约1到2毫米不规则的铜茬留存于钱面背之间。包浆黑褐色,地章内有类似油状附着物附着,钱文黑褐色,包浆厚薄不一,面廓上边较窄,下边较厚,长6.5毫米,面外缘3.5毫米,钱径26毫米,厚1,2到1.25毫米,重4.29克。地章光滑无沙粒。

  二:康熙通宝背面,图二


  :满文宝泉左右对读,泉字比宝字大,泉字左侧有3道斜形突起,泉字上点和廓之间有一刀切痕,但未切到底。下点不靠廓,下长点的勾和泉字下部弯曲部分相连,但笔画清楚。不靠郭。泉字的上头和下头靠外缘内侧,满文宝字上下呈弧形处靠廓。宝字下头不靠外缘,下弧处有一打砸痕,和钱面部“通”字处打砸痕相对应。钱体上幕中间有一小眼,不 圆,这决不是材料砂眼,在距小眼的右边约1毫米处有一小星点和下幕中的小星相对应。穿内有磨损痕迹,背面包浆黑褐色,钱幕内呈黑色,光滑无沙粒,有类油状物附着,刮开黑色包浆,可见不规则网状划痕,把钱幕划分成很多个不规则的小块。尤以泉字下部更明显。背穿正方形。较宽大,厚,边长8毫米,内穿长6毫米,背外缘5毫米。外边道略呈鱼脊状。平时手拿把玩包浆已被破坏,呈金黄色。在熙字下边处有约2毫米长有下凹现象。在康字和宝字中间部分有约长8毫米一段有锉刀痕,无鱼脊状突起,略呈斜面状。该钱有流通痕迹,磨损自然

  三:铸钱康熙通宝,正面图三


  好品罗汉手,图片中的幅图片。从图片上看,材质应为黄铜,面文楷书康熙通宝,上下右左对读,大小尺寸不详。包浆黑色泛紫,可能为灯光下拍照,与光线有关,字体下显有阴影。钱体有一定的倾斜度,穿口内显有白色,上边没有,钱缘呈上宽下窄现象。钱面文字体有粘连现象,如熙字的竖和下面的点粘连;满文宝字的下端靠外缘;泉字的下部弯曲部分和下长点下部互相粘连,严重模糊一团。泉字的上点靠郭。地章钱幕有沙粒,不光滑。钱体无打砸痕,字体笔画明显变粗肥大。面郭上边较细。从字体看,很多地方和图一二相同。如康字上点和隶字的中竖相连,隶字的中竖下部向左弯曲。康字的隶部下的四点写成点撇和点捺,点写成园点和长点。通字的头笔横折写的粗大,甬字的左竖向左弯曲,熙字写成扁熙,左边的竖,点结合处隐约可见斜形切口。宝字的三角点,宝字的宝盖横折钩,目贝等。

  四:铸钱康熙通宝背面,图四
  背面横书满文宝泉,左右读,满文宝字两弧形处靠郭。宝字下部靠外缘,泉字左侧上长点靠郭。看不到切口,下长点和泉字下部弯曲部分粘连在一起。钱幕包浆黑色泛紫,不光滑,有沙粒。穿郭正方形,也厚实宽大,穿下边内呈白色,上边未见白色,满文宝,泉字口内呈白色。这钱应是深忼出土,锈迹入骨,锈蚀匀称的一枚开门流通的康熙通宝古钱币。

  五:下面为了把图一,二和图三,四便于比较,做个小试验。

  先在图一上从康字的上点到熙字中的小窝连一条直线,这是工匠已找好的钱的中线,再沿郭的外沿各画两条平行于中线的直线,然后在横向找到郭的中线。分别穿过宝通两字的中间,再沿郭的外沿分别再画两条平行于中线的两条直线,这样就把康熙通宝四字切成几部分。再把背面的两个小星用笔连成一线,这也是工匠找好的中线。再从郭的外沿分别画两条平行于中线的直线,在从横向画同样的三条直线。也把背面分割成若干等分,再把图三,四分别按上述画法画一遍,通过比较,字体写法,版别,格式都是相同的。区别是:1,图一二是手工雕刻,字迹清晰无粘连,笔画纤细挺拔,笔锋犀利,有斧劈刀切之状,如康字隶部左边的点撇,撇的下部尖如针尖等。2,图三,四为翻沙浇铸钱,字迹摸糊不清有粘连现象,笔画粗实肥大。3,图一,二地章,钱幕光滑无沙粒,图三,四地章钱幕不光滑有沙粒。4,图一,二,有打砸痕迹,图三,四无打砸痕迹,完好无损。图一,二穿内留有铜茬,图三,四没有铜茬。5,图一,二材质为黄精铜,图三,四为一般铸黄铜。6,图一,二钱面钱背留有小窝,小眼,小点记号。图三,四没有。7,图一,二地章钱幕内有油状附物和网状划痕,图三,四没有。见图五,六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六:通过以上图一,二和图三,四两钱的比较说明:两钱的文字书法,笔划相同,版别格式相同,钱文应为同一人所书,一个手工雕刻,一个翻沙浇铸,图三,四的大小尺寸应比图一,二小。他们必定存在着母子关系,所以,图一,二是一枚康熙时期该版式康熙通宝正用钱雕母祖钱。

  由此可解读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黄精铜为多次精炼提纯的铜材,无夹灰,无沙眼是做雕母的材料。

  2,字体深峻挺拔,字迹纤细清晰,为手工雕刻而成,雕痕明显肉眼可见。如康字的隶字下边左边的撇,下部尖如针尖,点为园点,如园规所画。熙字左边的竖为一笔写成后,在竖点结合处用刀切成斜形切口。切口从两个方向下刀。切口成八字形将竖点分开,满文泉字左上点的口未切到底等。

  3,熙字中的小窝就是该钱的中线上的点,为了把熙字写正,分析熙字上部为三部分组成,竖,臣,巳,臣字居中。如以臣字为中心,竖的位置明显较窄,工匠把臣字写成扁臣,并把臣字的两点向右边移,用臣字的两点过中线,臣字左边余出的部分就弥补了左边竖的不足。在把握上下位置地同时,先确定臣字下横在中线上的位置,就在横上点的位置用小钻钻了个小窝做记号。写好臣字再写两边的竖和巳,因写竖时一笔连点写好了。后写了三点,不知熙字写的宽大与此有无关系。有人称此钱上的熙叫扁熙。

  4,穿内左下角的铜茬,应为工匠开穿时留下的。工匠在穿内要清除余铜,工艺是两面按顺序用锐器,尖刀等划痕,先横划后直划,再用铲刀铲除划好的小铜丁。反复如此操作,直到达到标准为止,到后很薄的时候已无法重复以上工艺时,用锐器从中戳穿,开成空洞后再用矬刀清除周围的余铜。这点铜茬是工匠尚未清除干净的余铜。这铜茬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钱面钱背中间,但是有时也有略微偏向一面的,发现较少。

  5,关于熙字到通字的一道斜形打砸痕,因为古代的雕母,相当于现在的制钱摸版,如谁拥有一个雕母,谁就可以制无数和钱局相同的制钱。朝庭为了防止私铸,引起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秩序稳定,把雕母祖钱的管理纳如法律。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用过即销毁,投炉,打砸破坏文字等。康熙年间未见雕母钱流出,是否与此有关,不敢下定论。从该钱打砸破坏程度看,文字基本无大碍。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另外一种可能性,当时钱局中官员,为了应付上级,做一个象征性的打砸,做做样子。后来偷偷把此钱带回家,因种种原因,未敢铸钱。遂着时间的推移,风声过后,家人,小孩,亲戚朋友无意把玩,如小孩买东西,将此钱混如流通领域而存世。真正的铸钱雕母祖钱存世的极少。清早期雕母发现较少的原因,除与时间有关外,是否与此也有关系,不得而知。

  6,钱幕中的小眼,应为工匠找中线时遂便在幕中约中间的位置扎了个小眼。后来发现位置不据中,又在小眼右边约1毫米处做记号留下小星点。下幕中的小星点也和上边一样,如把两小星用直线连接起来,正好是该钱背面的中线。但在钱面背未能发现横向中线记号。

  7,关于地章,钱幕中的类油状附着物,这应为当时作摸时的脱摸剂。为了脱摸便利,不损伤沙型,将钱体通身涂抹一层油剂。是什么油已不得而知,该钱在这三百多年来品相保存这么好,应该与这层油剂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8,关于网状划痕,从地章看,比较光滑,未发现网状划痕。可能钱局对钱面要求较严格都被磨光,没有留下划痕。但钱背面不一样,钱幕也比较光滑,但还是留下了未被磨净的划痕。

  9,外边道由于长期手拿,把玩,包浆已被破坏,呈金黄色。熙字下边下凹约二毫米,原因不详。在康和宝字之间有约8毫米长的一段有锉刀痕,笔者认为,这钱会不会是钱局先铸成铜坯后再雕刻的。但他决不是一枚铸钱,据资料介绍,有用铸坯雕制雕母的记载。这枚康熙通宝雕母是不是铸坯所雕,还有待探讨。

  10,该钱的钱文和品相,由于铸钱时使用脱摸剂,钱体全身涂抹过摸剂即油类。当形成一层油状包浆,也就是这个保护层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11,在宝字的几个点上看似较大,康字的隶部横折部分较厚,通字的横折走之等处,有两个方面造成的:1,拍照时光线从上向下照,字的下部有隂影。2,摸具的严重磨损造成的。

  12,图一,二钱体上有打砸痕,图三,四没有打砸痕,这说明图一,二在制模时是完好无损的。制模后才被打砸的,不然的话图三,四字体也有打砸痕。

  七,小结:根据以上情况说明,图一,二和图三,四两钱的存世决非偶然和巧和,他们有着历史的源缘和铸钱史。同时,也互相印证了在那个时期图一,二雕母祖钱铸过钱,有铸钱图三,四传世这一事实,这点是毫无疑意的。勿庸置疑的。至于字体内某处少许笔画的变形,应为摸具的摸损或修复后造成的。所以笔者认为:图一,二和图三,四为同一版式,他们存在着母子关系。图一,二是康熙年间一枚正用钱铸钱雕母祖钱。该钱的发现,这对了解康熙时期的铸钱历史有着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也为研究康熙时期的翻沙铸钱找到了实物依据。再次证明了康熙时期使用翻沙浇铸的制钱方法。

  八,讨论:

  在了解该钱的同时,仍有不少问题等待我们去探讨。:1康熙年间那么多雕母,为什么只流出这一枚,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2,该钱文应为钱局工匠所书,不是皇帝,文人,士大夫所书。因文人书写钱文,不可能有雕制钱的工具做记号,留小星只有雕制钱幕时才能做到。

  3,穿内应清除的铜茬为什么未清除干净,只留角内一点点。

  4,钱体上的打砸痕为什么对字体损害轻微,其目地何在?

  5,该钱是否用钱坯雕刻,边道上的一道矬刀痕着何解释,还是巧合。

  6,该版别钱的铸量有限,是何原因造成的。是试铸,或发行地在某具部地区。

  九,结束语

  还有一个大家比较期待的问题,没有向大家交代清楚。那就是这钱的出处,这是我友在九几年走乡串户,在乡村集得的。据说是从一个约十岁左右的小孩手上集得的。当时他手拿两枚铜元,和这一枚康熙通宝,我友觉得品相不错,遂便问了一声:小朋友,你这钱是从哪里得来的?答:在村里石头堆上捡的。因为当地盖房子用石料都是从汉江河里拉的,所以这钱应同石头一同来自汉江。笔者有一猜想,不知当否,当这钱进入流通领域后,某持钱人因某种原因,把钱掉如江中。或商贾做生意,发生意外船翻,该钱遂同财物一同掉入江中,不得而知。但应该庆幸的是,该钱历经磨难,一被打砸,二掉人江中,三未被倒人墙脚,屡遭劫难而,重见天日。这不能说这不是一个奇迹,如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是不幸中的大幸,该钱的重新回到民间,这为了解康熙年间的铸钱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应是泉界的一件喜事。

下一条:英国精灵3400消防报警主机13471-01EC烟感器13470-20EC探测器底座
云南中古世纪拍卖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康熙通宝雕母祖钱”详细介绍
云南中古世纪拍卖有限公司
主营:古玩古董拍卖
联系卖家 进入商铺

雕母信息

进店 拨打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