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博物馆北宋汝窑玉壶春瓶
-
面议
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秋天,宋高宗赵构亲临清河郡王张俊的府第,君臣二人共叙旧谊,把酒言欢,筵席之间张俊进奉了一批作为贺礼送给赵构,赵构欣然接受。赵构尤其钟爱其中的一件北宋汝窑玉壶春瓶,这件北宋汝窑玉壶春瓶(如图),高29.2厘米。造型呈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通体施天青色釉,釉面满布细碎的纹片。赵构对这件北宋汝窑玉壶春瓶爱不释手,在宫中经常拿来赏玩,并且安置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皇宫内的德寿宫奉华堂内,并在瓶底刻上“奉华”二字以兹纪念。以后赵构对张俊礼遇优厚,诸臣均不能相比。
玉壶春瓶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造型在北宋时期定型。在宋代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
汝窑的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宝丰县在北宋属于汝州管辖,所以称作“汝窑”。汝窑的烧造时间大约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期间,产品北宋宫廷使用。所以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南宋周煇在《清波杂志》中提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汝窑在烧造过程中加入了玛瑙,可见北宋宫廷在烧造汝窑瓷器的时候是不惜工本,以奢侈豪华为时尚。由于汝窑烧造的时间前后仅有2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汝窑瓷器在北宋末期、南宋初年就已经属于稀世珍品,北宋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甚至将汝窑的青釉瓷与唐代越窑的秘色瓷相提并论。
汝窑瓷器具有以下这些特点:是以釉色取胜,有天青色、卵白色、粉青色等釉色,这与北宋宫廷崇尚瓷器的釉色如冰似玉的传统密切相关。其次是釉面多有开片,开裂痕迹较深,形状变化莫测,有的呈冰裂状,有的呈鱼子状。第三是胎质细腻,胎体轻薄,呈香灰色,有“香灰胎”之称。第四是器物造型多样,传世品以盘、碗、碟为常见。第五是器物大多素面无纹,部分器物上有刻花、划花、剔花的装饰。第六是采用满釉支烧技法,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状,俗称“芝麻钉”,常见三枚或五枚的支钉痕。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 600多年的岁月转瞬即过,这时统治中原大地的已经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了。此时传存于世的汝窑瓷器宛若吉光片羽,一器难求。可是乾隆皇帝却对汝窑瓷器情有钟,基本上把传世的汝窑瓷器都收敛于清廷,存放于北京紫禁城内的建福宫中,这使得许多汝窑瓷器得以能够保存至今,其中就包括曾经得到赵构赏识的北宋汝窑玉壶春瓶。1901年,慈禧太后为了筹措“庚子赔款”将这件北宋汝窑玉壶春瓶抵押给了盐业银行。清朝覆灭后,盐业银行又将这件北宋汝窑玉壶春瓶卖给了英国的大维德爵士。20世纪60年代,大维德爵士去世前将这件北宋汝窑玉壶春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如今这件北宋汝窑玉壶春瓶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收藏,陈列于大英博物馆的展厅中,向前来参观的游客静静地述说着自己的前尘往事。送拍热线: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