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杨庆和黄金回收诚信店
-
¥47854.00
庆福星老金条回收,民国金条回收,民国老黄金回收,庆福星老黄金首饰回收,项链、手镯、戒指、锁片、摆件回收“庆福星”银楼创设于清代道光年间(1822-1846年),早的字号为“庆福星恒记"银楼,历史较为悠久,民国时期迁往南京东路石潭弄口南面,与“杨庆和”银楼对街相望。解放后南京路“庆福星”银楼转为“庆福星旧货商店”,是当时上海规模大的寄售物品,如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和工艺品的旧货商行之一。
国时期的金条以两制标示重量,在民国17年(1928年)以前,“两”单位各地比较混乱,一般在32g左右,民国17年南京统一度量衡(《民国权度标准方案》)以1两=31.25公克。嗣后,金条都以两为单位,尤其以中央造币厂铸造的金条口碑为佳,规格常见的是1两、5两金条,也有半、2、3两都规格的。黄鱼”是民国时期老百姓对金条的俗称。
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通货严重膨胀,法币贬值。为抑制通货膨胀,国民开始出售黄金,举办黄金储蓄存款,收回法币,平抑物价。1945年8月,黄金储蓄存款陆续到期,命令中央造币厂生产金条,以应付黄金兑现之需。金条原材料是由美国进口的四百两重金砖,中央造币厂直接进行切割,制成各种重量的小金条。
在民国那段动乱的时期,一般的富裕家庭,家中都会准备一些“黄鱼”。在的谍战剧《潜伏》中,姚晨扮演的游击队长翠平,经常的往鸡窝里藏金条,后将私藏的27根金条作为党费上交给了党组织,相信大家印象一定比较深刻。
民国时期的两和我们现如今的两是不一样的,现在一两是50克,但是在民国时期,一两却等于31.25克。
这些当时铸造出来的金条后来被人们统称为了黄鱼,其中规格大的十两金条被人们称为了大黄鱼,作为基础存在的一两金条则被人们起了一个小黄鱼的外号。
在战乱的民国时期,继人们为信任的袁大头之后,这种国民铸造出来的金条成为了当时另一种比较重要的流通货币。
一根小黄鱼换算成克来说应该是在31克左右,市值人民币是一万元,而一根大黄鱼重量在312克,市值人民币在十万元左右,所以这黄鱼就像是现在的支付宝和支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是在任何时代,您带着一万元或者十万元去逃难,那得多辛苦?所以带着黄鱼才是好的便于携带的产品,带一根大黄鱼就是携带了十万人民币巨款,跑到哪里都能够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