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四翅滨藜种子榨油
-
面议
四翅滨藜(学名:Atriplex canescens (Pursh) Nutt. )是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又称灰毛滨藜,为盐碱地优良饲草 。四翅滨藜广布世界各大洲的温带、亚热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广泛用于牧场改良、防风固沙、盐碱地改造,是一种耐干旱、干冷、高寒,可以防风固沙、改造盐碱、改良牧场的饲料灌木。
价值
四翅滨藜是荒漠地带植被、水土保持的树种,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其营养含量优于首稽),四翅滨黎的表现已引起的广泛重视,在澳大利亚、南非、北非、以色列和北美地区,四翅滨黎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饲料灌木。
四翅滨藜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性:
生物学特性:四翅滨藜为旱生植物,喜光,根系发达,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达3—4米,二年生根深4—6米,是植物高度的5---6倍左右。
四翅滨藜属于自由授粉植物,其子代分化十分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干型有直立型,匍匐型,叶有常绿,准常绿,大叶型和小叶型,枝条有干梢,不干梢型。
适应性及利用:
耐干旱,耐寒冷,在降雨300毫米以下,年平均气温5度左右,极端低温度-40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长良好。
适生范围广四翅滨藜不仅能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生长,而且能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干旱荒漠,黄土高原,盐碱荒滩和沙地上生长。自90年代开始,先后在西宁、柴达木地区造林试验。柴达木盆地海拔低于2900m地区,包括都兰、格尔木周边地区。四翅滨藜在该地区生长良好。是很好的水土保持,牧场改良和改造沙漠的树种。其早期生长快,能够提早郁闭成林。我国西部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气候状况恶劣,荒山荒沟,沙化面积十分广大,森林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危害十分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由于恶劣生态条件的限制,造林绿化难度大,可选择的造林树种贫乏。随着我治沙漠化工作和黄河中、上游生态工程的实施,造林树种问题也已成为一个影响工程质量、和治理效果的重要方面。四翅滨藜的引种成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荒山造林,治沙造林、和盐碱滩改造提供了一个优良树种,该树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荒漠化治理,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