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袁大头回收-民国时期各种军阀银元都能收藏
-
¥1.00
银元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作为一种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货币,我们不但经常能在各种影视作品中看见它们,很多家庭甚至还有长辈传下来的实物,但要说到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现在的价值以及如何辨别银元的真伪,很多现代人可能并不是特别清楚。清代末期,银元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造币方式的一次革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光绪年间,小额交易用的基本是范铸法的铜币,大额交易通常使用银两(银锭)。在清代,相关法令上没有规定白银作为货币的形式,各地银楼几乎可以随意铸造,成色也是参差不齐。人们在用白银交易时往往很不方便,需要将不同重量、成色的银子折合计算。所以,当有固定成色和重量的海外银元流入中国时,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加之其制作精美,银元价格还能本身的银子实价。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离世,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的统治者都忙于争夺地盘,没有心思重新开模制造新的货币,袁像银元继续铸造流通,相继发行了八年、九年、十年等版本。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成为实际掌权者,决定停铸袁像银元,改铸两种孙中山头像的银元。不过,之前袁像银元已经铸造了7.5亿枚,成为市场主体货币,此时不敢贸然取消使用。1935年11月,国民开始发行纸币,虽然这一时期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但银元仍参与流通,民间仍旧视银元为硬通货。1948年,法币体系崩溃,纸币很快如同废纸,这时银元的价值再次凸显,百姓只认银元。老银元依靠在近代几十年时间里打下来的硬通货口碑,在收藏圈一直是热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各种“收藏热”中,邮票、电话卡等同期品类大多落寞,老银元却是“越战越勇”,甚至有收藏爱好者笑称“老银元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跑赢一线城市房价的品种”。银元价格飞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造假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过去民间流传的敲和吹的方法,现在通常只能识别20世纪90年代的初级仿品。收藏老银元和收藏大部分古玩一样,找个靠谱的师傅入门极为重要。虽然有不少相关书籍可以学习,网上也有一些帖子介绍诀窍,比如看边齿、看内齿、看包浆等,但依靠这些细节来判断真假,需要收藏者对这个品类极为熟悉,如果有一个细节不对就可能出岔子。因此,初学者好是多看少买、多问高手,如果是按图索骥,交点“学费”就在所难免了。
袁大头壹圆从1914年开始发行一直到1951年虽跨度几十年但从年号上分类只有四个年份,分别是:民国三年造、民国八年造、民国九年和十年。20年底,我走访了许多古董市场,发现银元的售价颇高,条件好的每枚售价超过一千元。我考虑购买一些品相较差的银元,这样价格会更实惠,能购买更多。然而,一位我认识的钱币商人告诉我,银元和古币主要看品相,品相好的更容易升值,品相差的升值困难。听从他的建议,我硬是花了8万买了60枚银元,平均每枚一千三百元。时刻关注银元收藏市场的新动态,包括成交价格、拍卖信息、新品发布等,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收藏策略。在选购大清银币时,一定要仔细辨别其品相和真伪。品相好的银币不仅更具观赏性,也更容易保值增值;而真伪问题更是关乎到整个收藏活动的成败。银元收藏虽然具有较高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投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或听信谣言。除了大清银币外,还可以关注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潜力的银圆品种,以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
在古时候,咱国家的冶金技术那可是比较成熟的呢,像银的冶炼和加工这些方面都包含在内。但实际上的白银可不像电影、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光滑干净,除了国家国库里的白银,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白银都挺糙的。人们通常用牙齿来分辨银子的真假,所以多数银子上都有牙痕。还有啊,我们看古代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他们随便吃顿饭、在旅馆住一宿都得花好几块银元呢。这跟实际情况不一样,被夸大得很厉害。在古代的时候,仅仅用几块很白的银子就能在大街上买到一个小店铺,人们平常买生活用品,大多用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那种铜板。历史文献有记载,大概得用 1000 文才能把一两银子兑换出来,古人每天的平均工资差不多是 100 文上下,从这就能看出古代社会里银子那可是相当珍贵的。另外呢,古代社会的那是相当明显,贫富差距大得很,所以普通百姓手里拥有的白银真的没多少。除了国家的国库之外,社会上大部分的白银都被和豪绅给掌握着,那这些白银,还有白银器后来都跑到哪儿去了呢?古代的白银、银子以及由银金属制造的那些东西,确实跟我们渐渐疏远,数量也越来越少啦。不过呀,仔细的朋友能发觉,实际上银压根就没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呢。像生活里常见的电子产品,像手机、电脑之类的,都得添加银部件当作导电材料,这样才能正常使用呢。在医疗、航空航天、芯片、半导体、汽车、轮船这些领域呀,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离不开银金属材料啦。
回收古钱币,辛亥革命时期“民国”货币铸造体系的基本制度。辛亥革命爆发后,起义各省军纷纷接管清旧有的造币厂。“民国”南京临时把江宁造币厂分厂改称为民国江南造币厂,随后该厂改称“民国”财政部造币总厂。民国元年,3月初孙中山批准了《造币厂章程》十二条规定“造币厂归财政部管辖,掌握造国币一切事宜。”“造币厂暂设总厂于南京,设分厂于武昌、广州、成都、云南四处。如再添设分厂,须呈明大批准,其分厂统归总厂直辖。”后来情况有变化,由于“负监督全国造币分厂之责”的造币总厂并未设立,以致各地造币厂的铸币也多自成体系,五花八门,式样繁多。南京铸币厂开铸开国纪念币及其主要形制。从辛亥年到壬子年,“民国”南京临时成立之后,因“储金有限,猝办为难”,故决定先鼓铸纪念币。南京造币厂当年开铸了孙中山人像壹圆开国纪念金银币和银质、铜质辅币。该币未铸面值,当贰角使用。立的部分省军造币厂铸行银币与银辅币、铜元的情况。在各省军接管当地造币厂开始铸行货币,有银币与银辅币、铜元两种。其中,只有四川、福建、广东、新疆4个省份铸行了银币与银辅币。铸行铜元的省份有江西、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广东、云南、福建和新疆等省份,这些铜元包括江西大汉铜币、江西十八星铜币、安徽十八星铜币、湖南十八星铜元等。江西军铸行铜元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江西大汉铜币。早在各地铸行开国纪念铜币之前,于1911年末,江西省铸造了早体现革命政权建立的铜币,即辛亥大汉铜币。其正面中央有一阴文“赣”字,四周为“大汉铜币”名称,外围上有“江西省造”,下为“当制钱十文”,左右为“辛亥”干支纪年。背面中央十八个圆星,寓有统一中原十八行省共同缔造共和国之意。另一种是江西十八星铜币。其正面中央为团花星,四周为“江西铜币”名称,外围上有“民国”,下为“当十”,左右为“壬子”干支纪年。背面中间为一个大圆点与十八个小圆点连成棱角状的“十八点星图”,外围英文“KIANG-SEE”(江西)和币值“TEN CASH”(当十)。
银元回收价值?到了1948年,恶性膨胀的法币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不得不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并严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银圆)、外币,凡私人持有者限于1948年9月30日之前兑换成金圆券。蒋介石还派出他的儿子蒋经国等经济督导大员到各地监督执行。一时间,小民惶惶,“老虎”或者入狱或者枪毙,杀气腾腾。在蒋介石的强胁之下,不少小资民众不得不服从命令把多年积蓄以备战乱和艰难岁月的后一点看家压箱底儿的黄金银圆外币拿出来兑换成金圆券,而大一些的资本家和其他有钱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财产兑换成金圆券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强迫冻结了物价的货物被抢购一空。
很快地,蒋介石政权控制的国统区就发生了抢购物资的风潮。上海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被抢购一空,人心惶惶。等到了1948年11月11日,蒋介石政权不得不修订金圆券发行法,准许老百姓拥有黄金白银外币并取消了金圆券的发行限额,这下子天下大乱,金圆券的价值一泻千里。为了拿废纸般的金圆券换回一点自己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上海等地的老百姓彻夜在银行门口排队和挤死人踩死人的惨剧就发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袁大头、孙小头,叮叮珰珰换银圆。”的银圆黄牛在上海等地极为活跃。普通老百姓一拿到工资或做生意一有收入之后干的件事就是要去找他们把手里的金圆券换成银圆。这是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速度实在是太惊人,大家都不想手里留每天都在急剧贬值的金圆券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