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作品栖霞山图鉴赏
-
面议
公元1634年,明代画家张宏以南京近郊的风景名胜“栖霞山”为画题,创作了一幅《栖霞山图》,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
栖霞山以禅寺和石刻千佛岩于世,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
一张摄于1930年的千佛岩照片,肯定了张宏画中形象的忠实性:佛龛位于岩壁间,有一部分为树木所掩盖,从我们这个距离看去,仅能依稀辨认。张宏将此景压缩为因应挂轴裱式的垂直画面,布局也较乍看之时来得更具巧思;虽则如此,十一英尺有余的画幅本身,亦强化了如大银幕电影或电视超大画面般的临场感,宰制了我们大部分的视野。北京翰海藏品征集 一八三二陆零零三七四四 张先生画面的主体千佛岩,在林木的掩映下显得古朴典雅。一望无际的森林覆盖着栖霞山,似有微风吹过,树影婆娑中透出清凉之气,引观者共鸣,一同去体会那清爽的栖霞山风光。
此画以浓密如屏的树丛遮掩了其下山腰的轮廓,在这里,观画者先穿过树丛方能找到通往寺庙之路。张宏所要呈现的并非等览庙宇的经验,而是从雨中远眺的感受。他在题款中写道:“甲戌初冬,明止挈游栖霞,冒雨登眺,情况颇饶,归而图此。”由画幅下半部的细节,我们更可见出张宏的手法。张宏只画了庙门,这扇门也只画了局部,并且明显地按照远近比例法缩小。对岩壁间石刻壁龛的描写生动简洁,与石壁和树荫融合为一个视觉整体。画家秉承了传统的笔法,忠实地再现视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