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明代珍品“成化斗彩龙纹赏瓶”
-
面议
斗彩始于明宣德,盛于成化时期,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五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历代模仿虽极尽奇巧,却终难抵“成化”之境。明代成化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藏界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说得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当中是拔尖的。16年天价鸡缸杯的成交瞬间轰动业界,引发了媒体的大力报道和大众的热议,使得成化斗彩瓷器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虽天价成交的鸡缸杯让成化斗彩瓷器成为业界聚光点,然而藏家对于成化斗彩瓷器的热衷与追捧,其实并非仅仅只是停留在天价成交所带来的震撼,更多来源于成化斗彩瓷器本身的魅力,让人向往不已。
明成化款斗彩龙纹赏瓶
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金代磁州窑系统已有红、绿、黄彩等相结合的釉上彩制品。明宣德时,斗彩初露芳容。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雍正时期斗彩成就非凡,无论从造型设计,还是从纹饰布局到色彩的配合,以及填彩工艺等制瓷技术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是一件器物上兼用几种施彩方法,单一的施彩器是极为的。与清朝的珐琅彩一样,明代的斗彩同样作为宫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极为,因而非常贵重。
"成化斗彩"称呼约定俗成已有二左右,人们在研究实践中也不断地以自己的经验充实"成化斗彩"的认识内涵,海内外相关人士皆知"成化斗彩",因此,易名不善。我们可以给"斗彩"概念重下定义为"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以钩勒填充、点缀、渲染、覆盖、拼凑等装饰方法表现的彩瓷工艺。
明成化款斗彩龙纹赏瓶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相传其出现与成化皇帝的宠妃万贵妃有关。万贵妃,本名万贞儿,据<明史演义>记载,她原是孙太后的宫女,太子朱见深两岁时被派去做他的保姆,后得到成化皇帝一世专宠。万贵妃喜欢奇珍异宝,所以景德镇官窑为万贵妃创烧出斗彩瓷器。它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不仅保持了青花幽靓典雅的特色,而且增加了五彩浓重华丽的色调,彼此衬托,绚丽多彩,赢得了“彩瓷之冠”的赞誉。北京翰海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
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成化斗彩瓷器都离不开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青花用于勾勒和渲染纹饰,构成画面的主要轮廓;五彩则增加画面的色彩,五彩的色泽多样,鲜艳秀丽,柔润优雅。比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油红,色重艳而有光;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松绿,色浓艳而闪青;孔雀蓝,色沉;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姹紫,浓艳却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局部
成化斗彩珍贵,众所周知,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世量。借我国瓷器鉴定、故宫博物院退休研究员叶佩兰的话说,目前成化斗彩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散落民间的不能说没有,毕竟我们国家那么大,但是数量极其。偶然也能在民间见到一两件。”而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成化斗彩残器,它主要来自于出土碎片。“成化斗彩是官窑所烧,为御用,给皇帝烧瓷器自然精益求精,不合格产品通通打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见到成化斗彩碎片的原因。”叶佩兰说。虽然斗彩瓷器在嘉靖、万历时期不太流行,但成化斗彩的商业价值从明末开始一直都是极为可观的。
局部
此件藏品为大明成华年制款斗彩龙纹赏瓶,瓶身金龙青龙左右环绕,各色花卉纹在龙身旁边缠绕着,给人一种莫名的协调感,鲜艳多彩却不会让人觉得繁杂,瓶底釉下青花双方框线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巧拙楷书款。呈朦朦状,有釉泡如珠,为成化斗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