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珍贵在线咨询娃娃鱼娃娃鱼
-
面议
养殖环境与养殖池经过一段时间后,环境中各种细菌开始生长繁殖,水体中有机质和病原体开始增多,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大鲵疾病高发季节(5-10月),要定期进行养殖环境和养殖池体消毒。 养殖环境消毒方法:搞好场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和生产、生活垃圾 。每天日常检查过程中,及时清除生产场所内的生产垃圾,包括废旧生产工具、废饵料等。每月对养殖场所周边及室内环境消毒一次,可采用生石灰或1g/ m3三氯异氰脲酸全面泼洒。 养殖池体消毒方法:养殖池体应做好日常卫生清理工作,要求养殖池体内无杂质沉淀、无变质饵料、水质清洁。每周对池体池壁清洗一次,每月带水消毒一次,消毒用药为0.1g/ m3三氯异氰脲酸。 娃娃鱼,一种与恐龙同时期而现今仍存活的得十分滋润的活体物种!这是全球唯z一的已有三亿五千万年生命史的“活化石”,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了! 娃娃鱼是俗称,大名是“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据古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研究,自古生代泥盆纪开始出现两栖动物之后,大鲵逐渐繁盛起来。随着地球气候变迁,恐龙灭绝了,大鲵却顽强地繁衍生息下来。目前,大鲵为我国特有的药用两栖动物,被称为“水中活化石”,因其有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寓意,故得名“娃娃鱼”,实乃松送子之鱼,送娃娃之鱼。 大鲵栖息于山区的地下溶洞中,对地质、地貌、水质等均有严格要求,被誉为优良生态环境的“指示剂”。 大鲵所代表的两栖类是鱼类和爬行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是现存体型大的两栖类动物,是研究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的标本。 据现有资料,自战国时期到清末,二千多年来,记录大鲵的古籍有40种以上,记载的内容页是多方面的,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用途和养殖等。现择其主要文献以述之—— 1、战国《山海经》:龙候之山,涣映之水山焉,东流注于河,其状如鱼,四足,其声如婴儿,食之无底疾。 2、汉司马迁《史记》:人鱼,鱿也。始皇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 3、三国张揖《博雅》:纳,鱿也,竹头鱼,今商州有此鱼。 4、晋郭璞《尔雅注》:人鱼,即鲸鱼也。似站,今亦呼鲇为。 5、唐段成式《酉阳杂姐》:峡中人食貌鱼,缚于树上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构汁,去之方可食,不尔有毒。鱿体长四尺,头扁圆,四肢短,尾呈鳍状,幼时以鳃呼吸水中,渐长,鳃消失,生肺。穴居流水旁,捕食蛙及鱼类。食山椒皮,故名山椒鱼。肉有芳香,似山椒。 6、宋宋祁《益都方物略记》:纳鱼出西山溪谷及雅江,有足能缘木,其声如小儿啼,蜀人养之。 7、南宋曾糙《类说》:蜀有纳鱼,喜缘木,有声如儿啼。 8、明李明珍((本草纲目》:声如孩儿,故有人鱼、孩儿鱼诸名。孩儿鱼有二种,生活在江湖中,形色皆如酩、脆,腹下翅形似足,其腮颊轧轧,音如儿啼,鱼也。一种生山溪中,形声皆同,但能上树,乃鱿鱼也。今渔人网得以为不利,即惊异而弃之,盖不知以可食如蛇也。味甘,有毒,食之无痛疾。9、冯梦龙《古今谭概》:纳鱼出四川雅江,似鱿,亦能缘木,蜀人食之。 10、清张英等《渊鉴类函》:纳鱼出西山溪谷及雅江,状 似鱿,大尾,其声如婴儿,缘木弗坠,蜀人养之。 由此可见,我国早的记载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一公元前221年),早的经济利用记载在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早的人工养殖记载在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 据夏代文献《海外西经》里记载,娃娃鱼已被尊为“龙鱼”,娃娃鱼被神化始于此:“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一曰暇(貌),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 更具奇味之处的可见《西泽补遗》记载,儒士避乱携妇匿于幽壑,钓异鱼而食,年八十得子。术士张道陵寻丹至此,乞食于儒士,豁然开怀,甚异之,问其所以,儒士俱告之,道士乃名此鱼为鱿,意为送儿之鱼,并以双鱿交合为本教图志,衍天地万物之阴阳变化玄机。所以,大鱿有给人们带来幸运吉祥、繁衍子孙的意思,许多店铺都用它来装点门面,以显祥光。 张家界大鲵研究所所长王建文告诉记者,“养殖大鲵是可以吃的,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子二代以上才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也就是‘孙子’辈。”据了解,截至去年底,仅张家界市就有112家企业获得了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85家获得了《餐饮经营利用许可证》,大鲵养殖规模达到107万尾。记者了解到,在我国一些大鲵资源丰富的地区,遵循的是“保护,开发跟进,保护与开发并行”的规律。针对如何才能守住大鲵和养殖大鲵之间的“保护红线”,说,一方面,应该通过强化建立保护区、保护站、增殖放流等方式加大对大鲵及其栖息地环境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严格执法加强对非法捕捞、无资质经营的严厉打击。同时建议,给每一条养殖娃娃鱼一个身份标识码。这个代码可以在销售、运输、经营的链条中实现扫描查验,有代码就是正规的,没代码就没收并放归野外,还要对涉事企业严加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