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宝丁丑年48两鉴定及价格
-
面议
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明定陵所出土的五十两马蹄形银锭,属万历四十七年所铸,锭面上文字亦是阴刻文。这是明早期银锭所固有的特征。但到后来,就兼用阳文,并逐渐成为惯例。阳文多是打印上去的,或铸造的,没有事后刻上去的。近年来随着银锭市场的复苏,特别是在港澳台,明清银锭屡拍,所以至大明元宝真品实数。
从目前已出土发现的明代银锭实物看,明中叶以前,甚至明中叶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银锭上的文字数目是很多的。明以前元朝银锭上有50多字的,因明袭元式,故明代银锭上也有五、六十字的,这些文字有时是说明银锭的来源,上面差不多都有银匠的姓名,是银锭成色与重量的。前述明定陵与四川洪雅明墓出土的银锭,字数都达十几个到五、六十个不等,这是明中叶以前铸造银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明中叶以后,由于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实行的“班匠”征银和万历九年(1581年)推行的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使得白银为各人民所普遍需要。这就使得许多银锭上可以使用同样的文字,而不必一只只镌刻,故可以直接铸造成文字,方便快捷,更有利于白银的使用和银锭的流通。因此,文字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字数也由繁到简,相应的趋于减少,有的小锭上面只有一个年号。到了明后期,不仅大宗交易用银,连小买卖都使用白银,这在明朝的野史杂记、戏曲小说里都有生动而翔实的记录。因此,“大明元宝”上简捷而明快的文字更能适合明后期各民间交易与贮藏的需要。那时,商人们以银量富,有银百万两称大贾;几十、几万两称中贾;千百两的则为小贾。上至皇帝、官僚,下至中小地主竞相搜刮积银,如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爱好贮银的皇帝;正德、嘉靖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刘瑾、朱宁、严嵩父子等所藏白银亦皆千、百万两计。因此,“大明元宝”为明后期所铸造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
大明元宝(四十八两)-----成交价:HKD1,350,000---成交日期:2014-01-10
大明元宝丁丑年造四十八两---成交价:RMB8,000,000---成交日期:2014-06-21
大明元宝(四十八两)-----成交价:HKD1,000,000---成交日期:2014-01-10
大明元宝-----------成交价:RMB2,000,000---成交日期:2014-05-29
大明元宝-----------成交价:RMB1,260,000---成交日期:2014-05-29
大明元宝一对---------成交价:RMB1,600,000---成交日期:2015-05-26
大明元宝(一枚)-------成交价:RMB1,290,000---成交日期:2014-11-26
五代十国“大明元宝”一枚---成交价:RMB1,146,000---成交日期:2015-05-18
大明元宝48两------------成交价:RMB1,699,000---成交日期:2014-03-09
大明元宝-----------成交价:RMB1,260,000---成交日期:2014-05-29
大明元宝丁丑年造四十八两---成交价:RMB8,000,000---成交日期:201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