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巴林石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商品详情

购员-曾为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属地——喀啦沁旗锦山的灵悦寺内,供奉着一尊石佛(高14厘米、宽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质属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杂质。因属朝产,多年供奉,具体资料已无从考证。观察石佛,与众不同,头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态,带发罩,露出两根辫子,服饰为窄袖长袍,衣纹线条流畅,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盘坐在莲花台上,应该说,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从雕刻手法上看,此佛应是唐宋时期所刻。
有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落的庆功宴上,属下奉献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口地称赞:“腾格里朝鲁!” 意思是“天赐之石”。清朝时,石碗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2007年,在一座古墓中,还发现了殉葬的黄色巴林石碗。在喀啦沁旗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着“喀啦沁王之宝”,另一方刻着“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隶书,两方章是在王爷府院内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爷之印。民国初年,矿物学家张守范命名巴林石为“林西石”,日军侵华时期,曾抓劳工开采过矿石,行动很诡秘,管理森严,劳工也不懂采的为何物,鸡血红和彩石矿脉都被开采过。
七十年代初,地质部门前去考察,发现有遗留采坑多处,规模很小。民间流传历史上曾有南方人用骆驼驮走过巴林石。1973年,正规开矿时,发现一个采洞内有点灯用的油碗,一只陈旧的鹿角,一把不是当地人所用的刀子,一个粗雕成型的佛像,这些现象表明,过去确有南方人前来探险和采石。
石巢先生在1982年就预见到:巴林石“储量丰富,将来可成名矿”。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公司副总经理林佑女士率金石界考察了矿山,确定巴林石为雕刻彩石原料的三大支柱之一。
从巴林石采矿始,当地的三家雕刻厂应运而生,以后,巴林石逐渐被福州、青田、北京、西安和山东等地所用。
同时台湾吴金泉先生还自筹资金,在1995年由方宗硅、吴金泉、门国礼三人编著,通过台湾《印林》杂志社发行的图集《巴林石谱》,填补了巴林石书籍在台湾出版的空白。这部印石图集,打破了巴林石文献冷清、沉寂的局面,图文并茂。《巴林石谱》对巴林石分类、命名等在当时亟待解决的文化认识问题,进行了可贵、有益的探索,突破了海峡两岸交流的禁忌,让巴林石次带着自己的文化印记,从巴林右旗草原走到台湾,走向世界。
尔后,《中国巴林石》、《中国国石巴林石》等典籍相继出版与发行,为巴林石营造了的文化氛围,巴林石成为宝玉石界的“白天鹅”。这种变化,让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文化意识的觉醒,不仅仅让人们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认识了巴林石,并且推动了这个产业,拉动中国印石走向了复兴之路。
小编ID

下一条:吴中区CAD室内设计培训学画图就选广电
浙江嘉兴中国禾雅为你提供的“巴林石”详细介绍
浙江嘉兴中国禾雅
主营:收藏品拍卖,收藏品私下交易,收藏品展销
联系卖家 进入商铺

奇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