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
-
面议
福建德化和江西景德镇,一个民窑一个官窑,前者主打外销,后者主打内供。德化不是官窑,德化的白瓷没有“进”过宫,所以长久以来,在国人对瓷器的认知中,德化不比景德镇。
“尤其是在北方,可能我们了解景德镇,也知道宜兴紫砂、龙泉青瓷,但是似乎对德化白瓷比较陌生,德化瓷器有史以来在北方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并不太高。”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谈及德化瓷器时这样描述。
几来,德化瓷主要以海外为主,依靠着市场的路子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世界瓷都”“中国白”等称号也都是从西方而来。如今,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清代沉船“泰兴号”打捞出来的瓷器皆以德化瓷为主。孙旭光介绍,我们经常谈及“”,早的丝绸之路海上运输大宗的货物就是瓷器,而主要以德化瓷为主。
泰兴号沉船瓷器
瓷器在德化,早已形成成熟的生产出口产业链数,并依靠着市场的力量延续至今。如今,瓷器依然是这个只拥有33万人小县城的主要产业,这样的人口摆在全国无数个差不多大的县城里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在这33万人中,陶瓷从业人员十几万人,有陶瓷企业2600家,2016年陶瓷产值达199.5亿元。
近些年来,随着度的逐渐扩大,德化白瓷温润、透白的特性似乎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也逐步虏获国内众多消费者的“芳心”。那么依靠着市场之路从历史走来的德化瓷器,走到了市场好的时代又呈现出了怎样的面貌呢?雅昌艺术网试图通过本文的些许案例去略知一二。
德化的艺术家们
今年85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是当下德化白瓷活跃艺术家的年长者。在国家博物馆2017年德化白瓷艺术展中,他的两件作品被布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两件《千手观音》,一件高2.25米,另一件三面千手观音高1.39米,观音面相庄严、千手千姿百态,无一雷同。熟悉瓷器的人都了解,这在烧制技术上是极难完成的作品。
邱双炯 《千手观音》 德化白瓷 高2.25米
邱双炯 《三面千手观音》 德化白瓷 高1.39米
德化是少有的可以以陶瓷作雕塑的窑口,这源于德化得天厚的原材料条件。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县,地形复杂,山脉连绵,溪流密布,平地极少。用邱双炯先生的话说,这种自然环境也让德化交通闭塞,但同时,自然又眷顾了德化,高耸的山地赐予了德化特的资源,高岭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种土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洁白细腻,所以德化瓷以“白”见长,是制造陶瓷的原料——“中国白”。
“特殊的高岭土可以很好的塑型,氧化硅含量比较高,所以烧出来的瓷器比其他窑口的瓷器透明度更高一些,尤其是白色,会比其他窑口的瓷器更透。这样的材料也给德化瓷器带来了先天的条件,创作题材广泛,其他窑口的瓷器以日常生活用具器皿为主,德化的瓷器则会涉及瓷塑,包括佛教题材、人物、花鸟等众多题材。”此次国博德化白瓷策展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艺告诉雅昌艺术网。
但同时,这样的材料的特性存在的问题就是收缩率大,成型难,尤其是在高温中偏软。“在1300度高温之下,烧制过程中整个胎体会出现融化成水的迹象。如何才能观音塑像向四周伸开的手臂不脱落?”这是邱双炯谈及的难点之一。
“德化速来都以白瓷著称于世,却有这样一个缺陷——‘德化陶瓷无大器’,老祖宗烧制的陶瓷没有超过50厘米高的白瓷。”这是难点之二,上世纪50年代以前,德化瓷器要烧出超过50-60厘米高的瓷塑是极少的,如今现在能做到两米多的也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