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珐琅彩瓷器真品图
-
面议
到了唐代,坯体的装烧方法又有了改进,开始使用匣钵烧制的瓷器,如唐越窑青釉执壶的匣钵和唐越窑青釉碗的匣钵,这两件器物是2015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中发现的重要资料。唐 越窑青釉碗与匣钵至宋代,定窑创造了覆烧工艺,其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充分利用了窑炉的空间。受定窑影响,景德镇的青白瓷也大量应用覆烧工艺。
覆烧法匣钵装烧示意图
覆烧的器物由于是口部冲下倒扣着烧,所以器物的口边露胎无釉,古文献称之为“芒口”,如宋定窑白釉印花盘,宋代宫廷所用定窑器芒口多镶有铜口,金口和银口比较少见。宋 定窑白釉印花盘再如南宋景德镇青白釉刻花洗的芒口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碗底部常用小垫饼烧制,器底多有凸起铁锈般的烧痕,铁锈周围晕散着火石红,市场上常出现类似痕迹仿品。南宋 景德镇青白釉碗残片仿南宋 景德镇青白釉碗 底当代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釉色非常好,但刻划花纹较笨拙,尤其是底部垫饼烧制工艺,用放大镜看“火气十足”,藏家要小心留意。宋汝窑 天青釉盘 底
古瓷器底足鉴定之“乳突”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古瓷器底足鉴定之“棕眼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古瓷器底足鉴定之“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同一瓷器有两件以上甚至大量(令人非常怀疑)
古代留下来的陶瓷数量是有限的,而仿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生产,所以只要看到同一品种的瓷器有多件相同的出现在市场,这时候,藏家们就要谨慎小心了。
仿品胎体过重或过轻
仿品因为时代用料的不同,与真品所用的胎料更加是不同,所以,在这一方面,跟真品是不可能相同的,现代的造假古瓷作伪者,都是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真品的胎、釉的成分、配方,以及模拟古瓷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的古瓷器在胎、釉的手感,外观上几乎可以乱真,不易辨别真伪,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重量这一方面去突破,还有一点就是,清中期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原因,非常掂手,也就是重量比较大,而清中期以后包括现代的新瓷,胎质都是比较疏松,有的胎虽然厚,但是拿在手里缺失轻飘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