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简表
自发自用80%余电上网20%模式:
项目容量(MW) 0.1
项目总投资(万元) 35
首年
首年发电量(万kWh) 12.25
首年电价收益(万元) 8.80
首年总收益(万元) 8.80
年均
年均发电量(万kWh) 10.96
年均电价收益(万元) 7.88
年均总收益(万元) 7.88
总发电量
25 年总发电量(万kWh) 273.91
25 年总电价收益(万元) 196.94
25 年总收益(万元) 196.94
济南上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0.1MW 光伏项目收益分析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100KW 收益分析:
项目概述
安装容量100KW
光伏组件倾角倾角20°
安装区域约1000 ㎡
25 年总收益
按照自用电比例80%,上网比例20%计算,25
年总收益为295.43 万元
预计安装容量约100KW,由下表3-1 可以看出,光伏电站首年
实际发电量约为12.25 万kWh,按照白天自用电0.8 元/kWh 计算,
首年电费收益约为8.8 万元。
在环境效益上,光伏电站首年可节约煤炭约36.74 吨,相当于二氧化碳减排约96.25 吨,二氧化硫减排约2.2 吨,一氧化碳减排约0.83 吨,氮氧化物减排约1.32 吨,烟尘减排约0.4 吨。还可
产生一定的CDM 指标收入。
影响光伏组件出力的几个因素
1热斑效应
一串联支路中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将被当作负载消耗其他有光照的太阳电池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遮蔽的太阳电池组件此时会发热,这就是热斑效应。
这种效应能严重的破坏太阳电池。有光照的太阳电池所产生的部分能量,都可能被遮蔽的电池所消耗。而造成热斑效应的,可能仅仅是一块鸟粪。
为了防止太阳电池由于热斑效应而遭受破坏,在太阳电池组件的正负极间并联一个旁路二极管,以避免光照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受遮蔽的组件所消耗。当热斑效应严重时,旁路二极管可能会被击穿,令组件烧毁,如下图(图片来自于TUV-Rheinland)。
(想了解更多关于热斑问题的内容,可在平台回复“102”,查看《如何正确认识“热斑效应”》)
2PID效应
造成组件PID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系统设计原因:光伏电站的防雷接地是通过将方阵边缘的组件边框接地实现的,这就造成在单个组件和边框之间形成偏压,组件所处偏压越高则发生PID现象越严重。对于P型晶硅组件,通过有变压器的逆变器负极接地,消除组件边框相对于电池片的正向偏压会有效的预防PID现象的发生,但逆变器负极接地会增加相应的系统建设成本;
电池片原因:电池片方块电阻的均匀性、减反射层的厚度和折射率等对PID性能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上述引起PID现象的三方面中,由在光伏系统中的组件边框与组件内部的电势差而引起的组件PID现象被行业所公认,但在组件和电池片两个方面组件产生PID现象的机理尚不明确,相应的进一步提升组件的抗PID性能的措施仍不清楚。
3电池片隐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