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造像敬奉珍玩佳构跨越千载历史传达艺术之美
-
面议
翰海公司的大型拍卖会一直兼顾主流收藏板块和成长类项目。在艺术品市场行情波动的多年间,翰海坚持稳健求实的拍卖路线,以全品类拍卖的模式,推出门类多元、估价适中、质素的文物艺术品,历届大拍均取得稳定的成交业绩,全面地体现出艺术品市场的行情走势。北京翰海2016秋季拍卖会亦不例外,将推出宝聚集珍-宝聚斋中国书画、近现代、古代书画、中国书画、紫瓯凝香-紫砂艺术、当代书画、中国现当代美术-油画雕塑、小雅观心-当代名家及西洋画、繁华盛世-明清金铜器物、格古集甄-重要私人收藏、西路十年-金铜佛像、中国玉器、古董珍玩等专场,拍品2256件。其中的绝大多数是翰海坚持数年、经验丰富的常设专场。尤其是金铜佛像专场,在十年间,以国际化的审美视野,的学术能力,深厚的资源脉络,通过一场场精彩、出色的专场拍卖,在海内外拍场创下美誉,并始终、带动着国内佛像收藏的价值观。从2006年秋拍,翰海推出佛像艺术品专题拍卖“永乐气象”开始,翰海佛像专场推出的造像,年代上迄七、八世纪,延至十九世纪,风格从印度、蒙古、西藏、内地宫廷到中原地区,每一个时期、每一种风格,都有、的造像艺术品,在拍场上华光闪耀,并形成了拍卖、展览、出版、学术研究为系列的佛教艺术“繁华气象”。在2016秋拍,翰海的佛像专场迎来了十典,不仅是翰海秋拍的“重头戏”,也将成为秋拍市场不容错过的经典。
跨越数千年传达信仰力量
翰海2016秋季拍卖会“西路十年-金铜佛像”专场可谓集成经典、精彩纷呈,而且诸多作品收录于出版并参与首都博物馆“佛韵-造像艺术集萃”展。专场推出拍品68件,重要作品包括“明永乐内地宫廷毗卢巴”、“17-18世纪铜鎏金绿度母”、“18世纪铜鎏金红财神”等。拍品所跨越的年代、地域、风格悠远而广大,代表性地展示出造像艺术的发展史,传达着跨越数千年的信仰力量。
17-18世纪铜鎏金绿度母
一世哲布尊丹巴,法名“扎纳巴扎尔”,清初四大转世活佛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雕塑艺术家,他所铸造的佛造像自成一派,即被今人所称道的“扎纳巴扎尔风格”。大师所生活的年代,清朝新立,蒙古和西藏地区的形势,波澜起伏,扎纳巴扎尔作为宗教,团结喀尔喀各部,并于1691年做出决定,举十万众归附清朝。此举产生了的历史影响,清王朝由此开始掌握解决蒙古问题的主动权,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平定一切分裂势力,奠定了自那以后中国西部的版图基础。
永乐宫廷造像--“明永乐内地宫廷毗卢巴”
毗卢巴在众多大成就者中以极富传奇色彩的事迹,为西藏佛教各派所崇拜。本场“明永乐内地宫廷毗卢巴”姿态选取大成就者左手上举,食指伸出,止住太阳的一瞬,造型和神态刻画富有的张力。毗卢巴表现为典型的密修梵僧的打扮,胸前装饰珠串项链、项蔓,臂佩花枝状臂钏、手镯,脚饰花枝状足镯。其坐姿呈轮王坐,右腿盘曲,平置莲台,左腿垂直支起,坐姿自然、松弛而不失优雅。身下垫坐的虎皮,作为密修者神秘的忿怒力量的外在体现,也是悲悯众生的象征。莲座为半圆形,莲瓣饱满,莲舌部为卷草纹,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莲座正台面上有细小阴线刻划“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证明此造像是永乐时期宫廷造像为精美的标准器。整个作品不仅有传统的大成就者的模式化表现因素,更有尼泊尔-西藏造像风格的细腻和流畅。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此像全身涂有厚厚的金漆,座底沿还涂了厚补砂。表明此像作为重要的法物在佛事活动中,反复隆重供奉礼拜。这种情况在很多明代永乐和宣德时期精美的宫廷造像中都有表现,西藏一些精美的古佛都有类似的供奉痕迹,说明藏传佛教僧人一直将此像视为神圣法物。
明代宣德款无量光佛
明代宫廷造像是汉藏艺术高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造像风格,其源头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元代宫廷造像上。元代宫廷造像不仅影响了明代,为明代宫廷造像的造型风格提供了基本样式,而且其部分特征在明代,特别是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上又得到了继承。翰海秋拍推出的“明代宣德款无量光佛”既是见证明代宫廷造像复古之风的重要代表作品。一方面它以的造型、的工艺、鲜明的风格和疏朗雅致、流畅有力的楷书款识,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汉藏融合的艺术特点,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艺术的成就,具有明代宫廷造像所具备的历史、艺术、工艺、文化和宗教等所有价值。另一方面又以的造型样式、特的艺术特征,见证了明代宫廷造像特别是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复古之风,对于研究明代宣德宫廷造像艺术及其复古风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外,佛像头部戴一大花瓣,在目前所见明代宫廷造像上实属,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基于这些重要价值,此像堪称稀有难得。
古董珍玩 锦上添华
“锦上添花”的乾隆官窑瓷器
以粉彩花卉搭配锦地的“锦上添花”,出自治瓷名臣唐英的巧思,如此搭配所打造出的美感效果。古董珍玩专场推出的“清乾隆紫地轧道描金粉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瓶”外壁以繁复粉彩细绘,笔触温婉,细腻入微,上下部分别装饰有“锦上添花”之称的轧道色地粉彩花卉纹。器身通景以白底粉彩描绘八宝纹,于繁复热闹中忽而展现宝像庄严之氛围,深刻阐释了五蕴皆空,诸般心愿集之大成的深刻奥义。“锦上添花”意指“好上添好”,此器纹饰祥瑞,寓意吉祥,体现了乾隆时期官窑瓷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征。
中国玉器专场,此次推出拍品208件,年代以明清时期为主,品类包括佩饰、陈设、赏玩器等,估价多在万元至十万区间,诸多佳品,美玉巧琢,可佩、可藏,是收藏消费及投资的良机。
汉人承前启后地丰富礼玉、葬玉、瑞玉和陈设玉的体系和形制,使得汉代玉璧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精神面貌。出廓璧早见于战国,发扬于两汉,而流布于明清,通常为其圆廓之外附有镂雕装饰。玉器专场,此次推出一件“明白玉螭龙纹出廓璧式砚屏”,玉璧廓外雕螭龙一条,张口露齿,昂然挺胸,驾云遨游,颇有两汉遗风,龙首、颈及身,运用经典的构图法则,使之洋溢出横空出世的灵性,龙身及卷云纹,琢磨硬朗,边缘锋锐如刃,玉璧之肉同样琢以螭龙,雕琢细腻,其下承木架,被文人改造用以当作砚屏,如此精妙的搭配与巧思颇具玩味。
另一件“明白玉勾云纹环”,取材白玉,局部带沁。扁平正圆形,内外缘有阴刻轮廓线,两面皆浅浮雕勾云纹,排布规整,造型古朴。此件玉环勾云线条流畅,弧线柔美,制器规整,布列整齐,穆穆之中彰显上古之风,抚之赏玩,令人心驰神往。
繁华盛世·格古集甄
香炉是古时祭祀焚香礼佛器具,各类材质多见,早在汉代时就已初具规模,在宋朝以前的香炉多取材于陶瓷和青铜。自明朝宣德皇帝铜铸炉型,各式炉型层出不穷,铸造精细规整,加之由督造,血统,成为了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又一光彩夺目的瑰宝。明代早期推崇政教合一,在此期间,大量铸佛造炉,一方面满足皇帝与自身的信仰要求,二为赐用一些重臣及封疆大吏,有礼器定邦之意。
翰海秋拍,“格古集甄-重要私人收藏”专场中,“明正统金刚杵狮首炉”以佛教题材为主,为典型的礼佛用炉,与传统宣炉样式大有不同。炉形整体长方,平口束颈,鼓腹平底,双耳直立,双耳各取佛教三个合铸金刚杵而组成,金刚杵铸造与修工均以佛像手法表现,造型奇特,梵韵十足,十分。炉身一周以浮雕兽首及花朵纹为装饰,通体不同兽首多达26个,每个兽首均雕琢鲜活,工艺精美,布局精妙。炉身所雕纹饰与雕琢手法,与明代早期宫廷佛像铸造雕塑手法均为一致。此炉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为典型明早期宫廷款识。使刀直刻,刀法老辣,字体古拙秀丽,笔意甚浓,颇具风骨。此炉手感厚重,铜质精良,精细黄亮,持之坠手十分,比之常见明炉用铜精炼多矣,其音浑厚沉稳越悠扬,如此之精炼佳铜,非明早期宫廷“御用监”不能为之。
“繁华盛世-明清金铜器物”专场封面作品-“明代帝錀款鬲式炉”形制矮扁,整体圆润,口薄颈深,平口起线,颈部深峻,三足沉稳,此炉可谓鬲炉中形美者。其炉线条沉静简练,毫无拖沓之感,三足如顶梁之柱,托呈全器。此炉型当益美,多为文房置放,文人追捧至极,堪称佳器。其皮色盈盈古意,栗壳古色,红斑其上,润泽古意,数之养护,略分数色,上手轻盘则流光溢彩。缓抚则绵柔细腻,舒心悦目,实乃宣炉之古韵也。
铜质精良,佳铜赤色,精细光亮,持之坠手十分,比之传统明炉用铜精炼多矣,其音浑厚沉稳越悠扬,如此之精炼佳铜,当为明代铜质之也。底署“帝錀”两字篆书款,线条古厚苍茫,使刀缓缓刻出,笔意甚浓,颇具风骨,此款少见,与其它款相较,笔意及书写性大大提高,字形端庄稳健,这种刀刻款为典型明代,但明代刻款多为锋芒毕露者,如此含蓄蕴藉之款极为少见。
中国书画佳作雅逸
中国书画板块,将推出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宝聚斋中国书画等多个专场,佳作有如夏昶《万竿新笋图》、王时敏《仿黄公望山水》、张大千《青城天师洞》、潘天寿《携琴访友图》等。明代夏昶,善画竹,以其精深的功力和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
夏昶《万竿新笋图》
秋拍,翰海古代书画专场将推出夏昶《万竿新笋图》,为翁同和旧藏,手卷全长近8米,卷末有明代书法家张弼跋。此卷以墨笔画竹石,是夏昶的典型风格,夏昶画竹,强调气韵,主张“一气呵成”,竹叶落墨即是,不见复笔,山石以斧劈皴法大笔侧锋挥扫而成。夏昶笔下的墨竹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人式的寄兴抒怀,而是还竹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之中,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表现出精深的功力和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仁者君子让人”-齐白石篆书四言联
齐白石的绘画、印章、书法皆开一代风气,尤其是他的篆书,以雄强朴茂为趣尚,给人一种鲜明的力量之美。秋拍,宝聚斋中国书画专场将推出齐白石<篆书四言联》,此联写“仁者,君子让人”,款题“九十岁齐璜白石”。其用笔在篆隶之间方圆兼备,强调劲折的粗细变化,尤其是线条中的“飞白”,能明显看出用笔的韵律和节奏。这种心手两忘、无法之法的化境,是经过他几十年的刻苦磨练和体会才达到的。更为难得的是,这件作品是北京市文物公司的旧藏,曾于2006年参加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齐白石艺术大展”,并出版于《齐白石艺术大展集萃》一书中,可见这是齐白石晚年极其珍贵的代表作。
丰子恺《家住夕阳江上村》
本场另一件佳作丰子恺《家住夕阳江上村》,描绘一户人家临江而住,门前有三棵老松树高耸入云,庭院里还露出梅枝和柳条。两人对坐于江边的石凳上,似乎在看天上飞行的大雁,一派闲适的村居生活景象。画家的小女儿丰一吟在画旁题诗:“家居青山绿水畔,人在春风和气中”,并写道:“此画是父亲喜爱的山水画之一。他自己亦向往于住在如此美的风景中,与飞鸟为邻,其乐融融。”女儿的书法与父亲的画作相映生辉,一股浓浓的亲情洋溢纸上。此作出版于《卖花人去路还香丰子恺书画集》一书中,上款“元善尊兄”即章元善(1892-1987),丰子恺好友,江苏苏州人。曾任南京国民实业部合作司司长、经济部商业司司长等。
详情咨询(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