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明洪武 青花岁寒三友玉壶春瓶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玉壶买春"四字倒是可以查得到出处。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至于这种壶的形状是否就是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二者是否能够直接联系起来,均难考实;也有某种可能是后人用"玉壶买春"(或"玉壶买春")来附会现在的玉壶春瓶,也未可知。

明初期 釉里红玉壶春瓶
明代是中国瓷器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集合能工巧匠与艺术家们所共同制作的官窑,其成就更是令人赞叹。通过明初洪武的坚实基础,到了永乐、宣德、成化等朝代形成了明代瓷器的鼎盛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演进与各朝皇帝的爱好,各种前代所未见到的瓷器被成功地烧制出来,譬如洪武釉里红、永乐甜白、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弘治娇黄、嘉万五彩代表了明代官窑瓷器的高成就,其器形、纹饰、发色成为历代模仿的。但由于战乱、天灾及日常损耗,使得明代官窑瓷器甚为,收藏价值。

清雍正 珐琅彩花鸟纹玉壶春瓶
在中国芸芸众瓷中,有一种瓷瓶,它身姿清秀、曲线曼妙,与梅瓶、赏瓶并称“瓶中三宝”,它就是玉壶春瓶。在明清六官窑烧造史中,有一种玉壶春瓶,它仅仅烧制三十年,短暂如同流星,却如太阳般光辉永耀,为后世不懈仿制。它一度不为世人辨识,踪迹混淆,如今已被视为艺术品的拱璧之宝,声名显赫。今天在深圳御宝轩,它芳影再现,一展绝代风华。它就是旷世稀珍——明代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

明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玉壶春瓶
洪武朝瓷器是上承元代、下启永乐宣德的重要转变时期,总体风格介于元代和永乐宣德朝之间。就釉里红而言,洪武釉里红瓷器是明代烧制成功的阶段,也是极盛时期。如果说元代是以青花瓷器为釉下彩绘瓷器的代表,那么洪武朝则开始了以釉里红瓷器为釉下彩绘瓷器的新时代。虽然处在元明之际的转变期,洪武釉里红在拉坯、烧成、釉色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顶峰。

明洪武 釉里红玉壶春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