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鉴赏应该知道的这几点!
-
面议
书画中的真迹,笔墨线条一定自然流畅且富于变化,章法结构一定出奇合理且意境深远,内容要饱满,题款要鲜明,印章要清晰。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是真实、可靠的,是书画辨伪的重要依据。
由于不同时代经济发展、文化状况、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水平、重大历史事件等的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印记。这种历史背景和印记决定了同时代艺术品创作的总体框架,也反映了当时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是明显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种标识。历史上的“歌舞升平”与“金戈铁马”;“抗拒日本战争”与“文化大革命”,时代特征是截然不同的。纸、绢等书画重要载体中同样储存着大量时代气息,也是断代依据之一。中国古代,丝织物在书画上的运用要比纸早,目前能见到早的书画作品就是汉代帛画。据有关记载,唐以前有生绢的使用,唐时开始用熟绢,是用热水将绢制成半熟,加粉捶打而成。后代的熟绢,则像造纸一样,用加胶加矾的办法制成。宋代的绢本特点是横竖均为单丝,横丝比竖丝略宽,元代绢丝更细更稀,明代横竖粗细均匀,经纬较密实,到了清代,横竖都变为双丝。绢幅尺寸大小也有随朝代不同的演变过程。绫的出现较绢晚,宋代已有,明代至清初是绫本使用的高峰期,雍正朝以后则很少见了。Image title
中国是纸的故乡,唐以前为麻纸,唐时出现树皮纸,韩滉《五牛图》用的就是这种皮纸。北宋开始有竹纸。宋元用麻丝纸为多,宣纸少见。“宣德笺”纸的出现不早于宣德皇帝,云笺和金笺明中期以后开始盛行。蜡笺则盛行于乾隆中期至道光年间。近现代纸也是一样,初、文革中和当前所制出的纸也是有区别的。书画装裱形制也有明显时代特征,元代多册页和手卷,中堂、对联、折扇起源明中期。其他如印章、题跋等等也都可以帮助断代。印章在书画上的使用有清晰的脉络。宋以前,在书画作品上题款,钤印都很少,宋代开始用印时是水印印泥,至今观察多已暗淡不清。后来出现蜜印,但仍不持久亮丽。油印是在明代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些品牌印泥还有自己的特点,可帮助鉴别。书画作品中的上款早出现在元代,但信帖则要早许多。元、明、清各年代上款的书写形式和称呼也不相同,而题跋的大量出现是在元明以后,题跋的内容和题跋者的身份对辨别书画真伪可能会起到重要作用。所谓“流传有序”往往就是从题跋、收藏印鉴和某些著录(如《石渠宝笈》、《江村消夏记》等等)而得来的。
Image title 而个人风格则表现在作品的笔性和墨法上。清人吴熙载在《书概》中说得很深刻:“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说:“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观之,高下存焉矣。”书画家由于出身、经历、学识、修养不同,在书画技艺方面师从和所下工夫不同;也由于执笔、运笔方法不同,即使同一题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趣、意境都会有很大差异。就用笔来说,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等;笔势上方圆、疾缓、刚柔、健媚等等,每人各擅其长。对于墨彩,深浅、浓淡、干湿、枯润也各有所好。甚至有些书画家某种墨色,如李可染画山水就喜用乾隆御制墨,以追求黑中透紫、紫中闪亮的特殊效果。Image title
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具有特定性和性,特的个性是通过特的笔墨、章法表现出来的,别人无论如何临仿,要完全一致很难,子女高徒概莫能外。有许多书画伪品只能形似而不能神似,就是个人风格难以复制的例证。当然,要完全掌握一位书画家的个人风格也确非易事,因为个人风格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而且有一定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和丰富的。每位书画家的早年、中年、晚年笔性、墨法、作品意境、思想感情都会有所变化,就连署款也会前后不同。齐白石的山水创作主要在早期,传世数量很少,其工笔草虫只作于40—60岁之间,晚年绝大部分是大写意花鸟。这些复杂的情况告诉我们,掌握书画家个人风格,了解全过程。关键在于对书画家个人风格的熟知程度,就如我们的亲人和交往的一些朋友,由容貌身材至脾气秉性、到特殊喜好、到思想情感,了解得越深刻,把握就越大,直至有些人能闻其声而知之,见其影而知之。
Image title知假识伪
为了少走弯路,吸收前人经验,充分了解历代主要作伪方法,有利于辨伪中对号入座,朔本求源,知其所以然。
书画作伪的传统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摹、临、仿、改、造、代六种。通俗简略的讲:摹就是用透明纸、绢蒙在原作上勾写填画;临就是面对原作边看边写边画;仿是并无原本,只凭仿者学某家的功夫靠想象写画某家之作;造是不讲时代特征,也不管个人风格,凭空伪造随意署款;改是采用增、减、裁、刮、拆、配等手法将无款或小名家作品改成风格相近的大家之作;代则是经书画家本人同意,由其亲朋、学生所作的大名家替代品,经常有人把此类作品视同真迹。此外在装裱过程中也有两种作伪方法,即“揭二层”和“转山头”。“揭二层”是利用装裱之机,把书画真迹的字心、画心的表层与“命纸”揭离,利用墨色渗透而成的影像制成另一件作品欺世。但由于条件所限,并不多见。转山头的方法只限于山水画,即沿山峰走势线裁剪,将画和原款分离,用相同底纸添款重新装裱成大名家作品。这种方法只能是纸本,绢本很难,且需要较高装裱技术,所以也不多见。Image title 像其他技术一样,书画作伪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引入,除上述传统作伪方法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作伪手段。据笔者亲见,已有如下多种,不可不察:1.水印填墨(在木板水印、珂罗版印刷品上填墨,填得好几可乱真);2.底稿填款(在同时代不或小名家的书画底稿、课稿上添加大名家款印);3.照片合成(利用电脑合成把伪作和名家拼制在一张照片上,以使人信以为真);4.电脑刻章(所制的名家印章与真印如出一炉,使核对印章遭遇难题);5.画册复制(用放大尺等工具复制早年出版物上的作品,由于比例合适,迷惑性较大);6赝品出版(或买或盗用书号,将伪品印刷出版,为伪品戴上著录光环);7.名家题跋(利用当代鉴定家的真跋或伪跋,为伪品骗取信任);8.画家联合作伪(往往是过世名家亲属、学生互相分工合作,以巨幅作品为多)。9书画作品材质做旧造假,如纸、绢,墨色、印泥、装裱等等。如此不一而足。新手段与传统方法结合,无疑为辨伪增加了难度。
Image title
除了作伪的方法、手段之外,人们还总结了作伪的地域性特点,对我们同样具有参考意义。从历史上作伪盛的明代开始,由远及近,依次是松江造(明末至康熙年间,上海地区以伪造董其昌和明以前书画家为主)、苏州片(明末清初,主要伪造唐、宋、元大家和明文征明、仇英一路青绿山水)、河南货(明末清初,开封地区专造唐宋元名家书法)、扬州片(康熙至道光年间,长沙地区冒充明末清初节烈名人,如杨继盛、史可法等人作品)、广东造(清末至民国,多伪造历史上大名家,如吴道子、周昉、宋徽宗等人,以绢本重设色为主),后门造(晚清民国间,北京后宫门一带,伪造“臣”字款书画,并仿制清宫印鉴和题跋),这些分类为古代书画辨伪提供了参照,同时也为我们总结当代书画作伪的地域特点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