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字底款瓷器鉴定瓷器私人上门现金收购
-
面议
至于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这也是业界公认的标准方法,是这样的:
1、瓷器的造型
造型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什么时代具有什么时代的特征,这是无法改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很多臆造品无法遁形的地方,因为某个器型在什么时代开始出现,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衰败,到什么时代就消失了这是历史,是任何人都无法篡改的!因此造型是非常重要的鉴定方法之一。
2、瓷器的纹饰题材和装饰风格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尚流行的东西,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展现在瓷器上,故此,瓷器的纹饰题材和装饰风格也就成为瓷器鉴定的方法之一。
3、瓷器的烧造方法
我国的瓷器烧造方法是从低级向逐步发展和提高的,每个时代都会在原材料的加工、器物成型方法上、烧窑的方法等方面会有明显的不同,也因此在瓷器上就会有不同时期的烧造方法的痕迹。
4、瓷器的胎釉、彩绘特征
不同时期的胎釉,不同窑口的胎釉和彩绘就有不同的特征,熟记并掌握这些就是鉴定瓷器的重要方法之一。
5、瓷器的款识
这个部分主要是适合于明清时期的瓷器,其他时期的瓷器虽偶有款识,但是并没有其他方面强有力的佐证之下,还是应该谨慎对待。
先掌握一些简单的入门诀窍,瞄准方向,实际操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3 润涩感
瓷器的润泽感是强有力的鉴定依据,虽然现代瓷器利用各种造旧技巧营造古瓷的润泽感,即使能在感官上蒙混过关,但只要一上手,就能大致感觉出来那种润朗、舒爽感。
4 软硬感
这个标准很特别,是一种结合手感和视觉的综合体验,对于瓷器来说,也只针对个别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
这种感觉结合瓷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刚柔感和触觉的尖钝性的复杂性感觉。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轮廓还是纹饰,相较于其它瓷器品种来说总带有一种硬挺感的,定窑和耀州窑的烧造工艺,都刚硬特点。而这种感觉也需要自己大量的上手观察和经验。
5 温凉感
如果说用来判断瓷器品质,那温凉感位,它是辨别瓷器品质优劣和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据说,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汝窑,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如宝石一般温润细腻,冬暖夏凉。
其次看施釉。
瓷器的施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
而唐代的釉色是流淌状,色与色之间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但这种开片不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
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上述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要看器物中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俗称“水头”。
而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
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科学的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其实并不是坊间的所谓老化痕迹鉴定法。而所谓的老化痕迹鉴定法,主要指的是所谓死亡气泡鉴定法。
根据这个民间的,鉴定瓷器不需要看窑口,看纹饰,只需要拿着放大镜找釉里的所谓死亡气泡。很多朋友对于瓷器釉里的气泡分析图片津津乐道,甚至出现很多教师,教你什么样的气泡是老瓷器,什么样的气泡是新瓷器。诸如此类。
那么,瓷器鉴定看气泡有用吗?
真知堂的答案是,对于藏品,基本没有用。
要搞清楚所谓死亡气泡鉴定法是否有用,要明白瓷器釉里的气泡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