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附近寺庙设计施工团队
-
¥88.00
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导;监院是该寺院的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一般来说,寺院的主体建筑都很壮观,配殿则比较低矮、廊子就更低。这在建筑上了主殿。但为了形成一个整体或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又常常将主殿与配殿、廊子连结起来。两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构成斜廊。另外,楼与楼之间,阁与阁之间要连接,也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斜廊和飞廊不仅使人们出入更为方便,而且使寺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手法在寺庙建筑上的运用。
寺庙整体规划设计的环境区域为建设工程,寺院空闲之处规划为绿化园林景观区,其间环境幽雅宁静,人造景点景观别致,是僧侣修身养性之所在,寺庙建筑设计布局充分考虑到气候的适应和游人朝拜观赏与疏散的要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在寺庙周围尽量保留原有山林等生态植物,并进行植被绿化,寺院内大量种植各种名花异草、高大乔灌木,空闲之处植树造景,园林化布置为核心。
宋代以来,丛林寺院逐渐形成诸宗大体一致的规制格局:寺院主体建筑规划设计布局一般按“川字形布列,包括供佛、菩萨护法神像的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大悲坛)、地藏殿、伽蓝殿,安置法宝藏经的藏经楼或毗卢阁,供祖师的祖师殿、影堂、罗汉堂,供进经说法、集会、坐禅,传戒用的法堂、禅堂、佛堂、学戒堂,供僧众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亲堂僧、客、延寿堂(养老之处),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会塔,置钟鼓的钟楼、鼓楼,及放生池、莲池、亭台园林等。明代以来,常见的“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形成集信众礼拜游观场所、僧俗学修道场及园林、佛塔等于一体的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佛教设施。
从文化方面来看,寺院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在文物保管、旅游观光、图书收藏、外交、文艺、园林、医疗、武术等多个方面,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中国大型佛寺多建于通都大邑、名山胜地,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寺院装扮祖国山河点缀名山胜景,是具有游赏价值、丰富文化内涵的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那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塔影、暮鼓晨钟,与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园林花木相辉映,与自然景观结合为一体,提供给人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清净境界,所谓“僧寺无尘意自清”,使人在赏心悦目中默受佛光法雨的沐浴重陶,得到清凉安稳。
自古以来,游观佛寺,为雅俗相共的享受,唐人“偶来萧寺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诗句,道出了人们游赏佛寺所得的受用。中国佛寺,几乎无不有几、上千年的历史,无不是文物古迹,日语名为"文化财”,而且集古建筑、园林、雕塑、碑喝、书画、楹联题咏、图书等为一体,实为宗教胜地、博物馆、文物馆、艺术馆、园林的综合体,较之现代新建的那些单纯游乐的园林亭台,无疑要有高得多的文化价值、游览价值,对开展旅游事业,极为重要。多好的自然景观,一缺了佛走的点毁,便如同一人美丽的物品不具装饰及内左美,吸引力便会降低许多。综合了文物、图书、园林、艺术、佛事活动、僧宝于一体的佛寺,是保存、传续东方传统文化精华的为牢固的基地。即仅从游览观光而言,能给予人多方面的传统文化重陶,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课堂。宋儒当年观佛寺钟鼓齐鸣,梵呗清幽借众威仪整肃,进退有序,赞叹“三代礼乐,尽在于斯”,从而激发他们复兴先秦儒学。现代人游观佛寺,起码应能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甚而激发有识者继承传统文化、振兴文明礼乐的信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