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销售马尾松苗服务周到,马尾松地苗
-
¥0.35
马尾松盆景的造型原则上以呈现刚阳苍劲为主题,但因其枝条柔韧,可塑性特强,而山野所得桩头矮壮曲屈居多,根拨干净利落的甚少,且多缺枝托,故应不枸一格,因材施艺,凭着作者的艺术内涵和对自然美的领悟,遵循美学原则,捕捉出桩头的特点,美的所在,充分表现,把到手的素材制作成为活的艺术品。
马尾松盆景封口很多人用红霉素药膏封口,实际上行不通。红霉素药膏实际是一种软膏,当胶状的松脂从切口处流出时,软绵绵的药膏根本无力阻止松脂的外溢,能预防伤口的感染,大部分的膏药都随着松脂外溢而流失,附在伤口上的是极少数,所起的作用不大。用泥土封口效果倒是不错。在山上裁切山松的枝条时,用山上素土在伤口处涂抹几下,第二天观察,伤口处不再流松脂。而原来胶状的松脂和固态泥土互相粘连而凝固在一起,有效地阻止了松脂的外流。
马尾松盆景养护1、光照:要求阳光充足,不可荫蔽。
2、温度:盆栽时要避开冰冻,以0~35℃之间皆可。
3、浇水:由于松类盆景,在盆内土壤较少,所以浇水要每次少量多次,一次浇透,干湿交替进行。冬季环境温度低时,要宁干勿湿。
4、通风:要求良好,不可郁闭。
5、施肥:对肥料需求不严格,一般于春季至秋季施肥几次即可,秋季施肥时要少氮多钾。
6、修剪:根据桩骨逐渐设计造型或通过修剪保持原型,总而言之,就是要良好的观赏价值。
7、病害:以介壳虫多见,病害少见,所以日常养护时多留意早防即可。
马尾松林是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主要类型,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干扰所致,退化的特征表现在物种多样丧失、蓄持水分功能差、调节小气候效能低、地力衰退严重、群落结构不稳定和病虫危害严重。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有利于这一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鉴于中国国情,恢复的目标拟定位在以生态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将马尾松林改造成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的阔松混交林。
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目标拟定位在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结构的近自然的阔松混交林。阔叶化改造的方法应围绕目标林分实行分类指导,分别采用封育、留养抚育、适度透光问伐、适当清理林下灌木、补植木荷等目的树种等改造方法,
马尾松/木荷复层林类型
上层乔木均为马尾松种群,盖度一般为60-80%,林下以木荷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实生或萌生幼树占优势,构成马尾松与木荷的复层林,下木层高度2m左右。该马尾松/木荷复层林中的木荷是林下常绿阔叶树种的代表种,表明了马尾松林下通常以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类型,这些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除了木荷外,还见有以甜槠占优势的类型、以苦槠占优势的类型、以青冈占优势的类型等。
马尾松/木荷、马尾松/甜槠、马尾松/青冈等复层林类型,除了木荷、甜槠、青冈等优势种群外,还常见有冬青、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和白栎、枫香、野漆树、野鸭椿(Euscaphisjaponica)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以及连蕊茶、隔药柃、山矾(Symplocossumuntia)、乌药、乌饭树、檵木、金樱子(Rosalaevigata)、野桐等常绿或落叶灌木。下木层的盖度通常为50-70%。草本层物种常见有蕨、相仿苔草、野古草、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championii)、金星蕨(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等,盖度10-30%。
生态公益林建设模式
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依托,在风景区范围建立松材线虫防范核心区域,合理调整改造树种结构,加大松林间伐力度,经过分年实施,每公顷间伐后留450株左右,经封育留杂木,补植阔叶树枫香、三角枫、山杜英、玉兰、桂花、香樟、木荷、马褂木等树种,每公顷在1000株左右,结合中层植物的青栲、檵木、乌饭、算盘子、映山红、胡枝子等树种,从而形成风景秀丽的景观林。
公路两侧树种结构模式
在公路、高速公路、省道两侧100米范围内为生态公益林,在此范围内实施封育,同时可补种上层树种,如枫香、檫树、山杜英、木荷等树种,100米外坡度在25度以内的,根据立地条件和交通便利情况,应改造为经济林或阔叶工业原料林,其余的宜果则果,宜竹则竹,立地条件差的实施封育。在马尾松纯林地块有计划地间伐调整马尾松树种所占比例,逐步形成上层有乔阔叶树种,中层有灌木丛林,底层有蕨类、苔鲜、芒箕的立体生态结构。
马尾松林宜改造成多树种结构的阔松混交林。优化的林分结构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基础。马尾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混交效益。马尾松和枫香同龄混交林,12a生的蓄积量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提高13.9-72.5%;土壤有机质增加52.3%,全N量增加24.1%,N、P和K含量分别增加13.7%、25.2%和26.8%,同时又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徐小牛等,1997);但是,马尾松和枫香都是强阳性速生树种,并且枫香的生长高度往往超过马尾松,当林分郁闭时,生态位的过分重叠引起两树种的激烈竞争,可能导致马尾松种群的生长受压。马尾松和黎蒴栲(Castanopsisfissa)混交林同样具有较好的混交效益,徐英宝等(1993)在1958年营造的马尾松林下于1978年穴播黎蒴栲形成的异龄混交林生产力调查表明,乔木层净生产量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高47.75%,并且混交林地中的N、P、K、Ca和Mg营养元素和灰分贮量提高20~190%;然而,第1世代的混交林要在栲树10a生前将其砍伐,否则栲树冠层会挤压松树冠层而影响马尾松种群的生长(陈红跃等,1993)。
因此混交林的后成功还要考虑成熟林分群落结构的合理配置。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合适的组合与混交方式仍然是今后改变马尾松纯林生态环境恶化及生态系统脆弱,提高地力与林分生产力的有价值的一种途径(徐英宝等,1993a)。许绍远等(1993)根据浙江省淳安县龙川林场自1959年开始封山、1970年进行定向改造形成的混交林调查表明,占据林冠上层的是高大马尾松,平均高度15m以上,林冠的亚层是浓密的常绿阔叶树种如青冈、木荷和苦槠等,形成全林分的主要林冠层,蓄积量169.388-198.805m3/hm2,比对照的常绿阔叶林高30.7-53.4%。这种混交林的结构不仅产量高,而且物种丰富,结构冗余,抗干扰能力强,群落相对稳定,生态效益好,是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改造目标的较理想的、阔松混交林分的群落结构,也是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比较合适的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