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景观石刻字石
-
面议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特风格而著称于世。景观石常常运用于各种园林景观,园林中的“山”,即有真山亦有假山。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天平山高义园,即为真山园林的代表。而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中的山是假山;人工造山在中国传统造园中便自然占有十分的地位。假山石在园林造景中大规模的运用早可以追述到秦汉时期,之后景石在园林造景中的运用不断得到提升,堆山叠石的手法技艺和意识也得到升华。
秦、汉时期假山之风大为盛行,而且规模很大,这时的假山是远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结合之山。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的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了人为造山的先例。这种“海上三神山”水中岛屿的造园艺术手法,几乎历代帝王宫苑无不采用,就连一些私家小园也纷纷效仿。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构土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界的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明清时期园林石景:明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朝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弯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景观石的起源还是要从人类的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温室效应”的日趋严重,便随反复无常的“厄尔尼诺”现象,所以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从中意识到和环境和谐发展,找到矛盾的平衡点,这就是景观石的起源。
以石,三三两两、三五成群,散置于路旁、水边、林下、山麓台阶边缘、建筑物角隅,配合地形,植以花木有时成为自然的几凳,有时成为盆栽的底座,有时又成为局部高差、材质变化的过渡,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点缀和提示,这是山石在园林中为广泛的应用。
用石做踏步、汀步,具有划分空间、丰富地面、水面景观和引导游览路线的双重功能。用石,或沿水面,或沿高差变化山麓堆叠,高低错落,前前后后变化,起驳岸作用,也作挡土墙,同时使之自然、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