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康熙郎窑红瓷器?
-
面议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红与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十分相近,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由于有一个在位60年的康熙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明代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
但是古代郎红以铜为着色,与现代的铜元素为着色有着很大的差别,化工原料跟原矿原料完全是两种概念。以原矿材料烧成的郎红,颜色与肌理中会有细节的体现,如俗称的牛毛与兔毫,颜色更深,化工原料烧出的虽然也红,但层次难以凸显。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
郎窑,清代的官窑之一,以康熙时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而蜚声。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蓝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故名“郎窑”。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的郎窑红,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色深红者猩红夺目,而亦有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因其“垂釉”工艺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然实际传世品中亦有一定数量为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由于郎窑红的釉料制作和烧成温度极难掌握,所以清代景德镇流传有“若要穷,烧郎红”之俗语,也为郎窑红名贵之鉴证。
清人许谨斋曾有诗赞美曰:“宣成陶器夸前朝, 迩来推郎窑,郎窑本以中丞名。比试成宣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诗中“贡之廊庙”指郎窑红器物曾供内廷。结合郎窑红的传世之物,如观音尊、棒槌瓶、穿带瓶、胆式瓶、梅瓶、僧帽壶、高足杯等,无论其造型、釉色都不难看出绝非一般民窑所能烧制而成。
Lot5303
清康熙 郎窑红釉镶白玉铺首炉
直径25cm
成交价
RMB 1, 725, 000
北京保利拍卖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专场
十面观止-圆明主人与内廷恭造之器
本品直口,肩部略收,鼓腹下收,肩部两侧镶嵌白玉铺首。器身外壁通体遍施高温铜红釉,在高温下氧化铁还原质量颇高,釉面玻璃质感强,清澈透亮,釉汁凝厚,苍郁鲜艳,口沿露白色灯草口,垂釉近足,绮丽稳重,其釉色如初凝牛血般浓艳,乃康熙时期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之作,可谓郎窑红佳品。郎红釉属高温铜红釉。元末及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发展达到个顶峰,随后迅速衰退,佳器寥寥。乾隆曾盛赞郎红釉色“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不同的时期的郎窑红特征也有轻微的变化,但都是根据其时代特征来的,例如:康熙时期的很多郎红器有“二层台式”胎足;乾隆时期的郎红器釉水比较厚;晚清的郎红器釉水的把控相对差一些等等。这些特征都是各个时期不同的,所以我们在鉴定郎窑红釉瓷器的时候,应当尽量的把共性找到,然后再结合其他特征进行断代,这样会减少鉴定的失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