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柳树,垂柳
-
面议
柳属的形态特征如下:乔木或匍匐状、垫状、直立灌木。枝圆柱形,髓心近圆形。无顶芽,侧芽通常紧贴枝上,芽鳞单一。叶互生,稀对生,通常狭而长,多为披针形,羽状脉,有锯齿或全缘;叶柄短;具托叶,多有锯齿,常早落,稀宿存。葇荑花序直立或斜展,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稀后叶开放;苞片全缘,有毛或无毛,宿存,稀早落;雄蕊2-多数,花丝离生或部分或全部合;腺体1-2(位于花序轴与花丝之间者为腹腺,近苞片者为背腺);雌蕊由2心皮组成,子房无柄或有柄,花柱长短不一,或缺,单1或分裂,柱头1-2,分裂或不裂。蒴果2瓣裂;种子小。多暗褐色。
“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据考证,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即有柳属。山东青岛地区孢粉分析得知,“在距今11000~8500年间,青岛胶州湾附近就有柳属植物。”柳树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早、分布范围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中国植柳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蜀鱼凫王封树定界。
柳树在中国北方常用来营造头木林,民众采用头木作业法周而复始地获取薪材或编织材料,是我国古人早认识并大量栽植的树种之一。在甘肃一些地方,人们将头木作业伐取的柳树枝干修整后,剥皮,埋入土水,再灌上水,几个月后待枝干周围的泥土发黑时,挖出枝干,阴干使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树枝干用作椽子,不翘不裂,不生蛀虫。在甘肃一些地方还发现另一种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树冠,只伐取枝条,树干仍可以像正常树木那样生长,而且有意使树干倾斜,加上枝桩,很方便攀登作业。
柳树栽培技术:扦插于早春进行,选择生长快、病虫少的优良植株作为采条母树,在萌芽前剪取2~3年生枝条,截成15~17厘米长作插穗。扦插株行距20×30厘米,直插,插后充分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抹芽和除草,发根后施追肥3~4次,幼苗易受象鼻虫、蚜虫、柳叶甲为害。
柳树树形优美,放叶、开花早,早春满树嫩绿,是北温带公园中主要树种之一。如垂柳和朝鲜垂柳,有纤细下垂的枝条,如眉的柳叶。多种灌木柳树,耐修剪,可培育成各种形状灌丛或作绿篱。园林景观中的水边绿化以柳树宜,如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贵阳花溪的“桃溪柳岸”等。还有许多优美的柳树有待开发,如大叶柳,叶大,似木兰,枝紫红,花穗长大,呈红黄色,雌株花柱与柱头红色,也很美观。另外还有20余种高山小柳树,植株高仅5~30cm,枝条匍匐或直立,扭曲,形态各异,寿命长,易成活,是制作园林盆景的好材料。常用于园林观赏,小区,园林,学校,工厂,山坡、庭院、路边、建筑物前。盛开时,树枝展向四方,使庭院青条片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树种。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