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户外浮雕
-
面议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整个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正确地解释,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他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随着 原始宗教的发展,原始雕塑艺术也作为祭祀信仰、崇拜观念的体现方式或表达形式而得以发展。山洞中的原始岩画和雕刻,初表露出浮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往影响到精神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浮雕艺术的繁荣,集中体现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教造像与 陵墓建筑之中。两汉时期为数众多的画像砖,是中国特有的浮雕艺术样式。它把叙事性和表现性统一起来,以生动的情节和传神的塑造,对当时的社会风俗、生产生活场面和神话故事予以形象的描绘。它的造型手法具有写实性,但其构图和空间处理却采用 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因此在把握对象方面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自由。画像砖中常用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是“平面浅浮雕”,其一般做法是在印模压印出的凸起却细腻平整的画面上再加刻阴线,勾勒出画像的细部,穿插其中的面和线使造型形象丰富而生动。
用错觉
这种方法往往是用在多层次,复杂一些的构图中,往往是高、中、低浮雕的表现方式同时并用。常见的是前景人物采用涂浮雕法,随着物景的推移,越来越平,直至背景只需稍稍刻画上去就可以了.在这里表现方式的界定标志是需要明确的。A、高浮雕即可能来对象背后面的感受。B、中浮雕要压缩至Z轴的二分之一。C、浅浮雕一般可能就要压缩至十分之一了。利用厚度的差异,就是利用人视觉上的错觉必要时可以把后面的物体推到前面来,甚至处于一个平面上。
外轮廓起位
指的是外轮廓与背景交界处前后轮廓和背景垂直高度的部位叫做起位,在观察学习别人的浮雕作品时,要特别留意,留意这些连接处是如何处理浮雕的一侧去观察艺术家对微小的变化之处是如何处理的,是如何使远处的那只眼睛刚为从眉笔下面露出来的。这个起位技术是浮雕中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把主体与背景拉开距离,使浮雕有了立体感,并表现出多层次。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薄意之间的技艺特性,薄意创作讲求中国画理,笔墨韵趣,“自以刀笔写意为尚”,与之相比,高浮雕创作注重近景、中景、远景的国画构图关系,重在追求构图的立体效果。因此,在塑造空间感方面,高浮雕比薄意直接一些,而同圆雕相比,它又趋于平面化。高浮雕主要依循原石形体的凹凸起伏而因势造型,因地制宜地施展不同的技艺手法,在原石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出其特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