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从事吻兽结构,飞檐建筑构件
-
面议
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前面的是一个骑凤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园林建筑对规格的要求就不象皇宫那么严格,颐和园里的屋顶是排云殿,既是琉璃屋顶,又是全园垂脊兽数量多的大殿,但也只有七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四大部洲部分建筑是庑殿式屋顶,但只有五个垂脊兽,分别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德和园大戏楼屋脊上虽有七只小兽,但却无仙人引路。颐和园内布瓦屋顶上垂脊兽的顺序与琉璃瓦屋顶有所不同,个是狮子,又叫抱头狮,以下为龙、凤、海马、天马等。
飞檐翘角一般指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屋檐的四角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都略长与中部水平屋檐的现象。
也就是每一边的檐口都是一个空间曲线,两头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都上扬一定角度。但并不是所有屋檐都存在这种情况。存在这种情况的屋檐一般为主要建筑,它们通常进深较大,而受制于木材长度,它们高度通常不会很高,屋顶斜度较大,往往到达外墙时已经较为低矮。
可是一般主要建筑都希望入门之前有一个过渡空间(想一想现在门口常搭建的雨棚),于是屋顶还有在水平方向上走一开间,这会使本身采光就不好的室内变得更糟。终是在挑檐的椽子上加一层斜度更小的飞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