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下交易古钱币汉代古钱币保养
-
面议
有的古钱由于本身铜质问题或长期处于潮湿、酸性环境等原因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氧化,钱币学称这种现象为"脱胎"。由于氧化严重,"脱胎"钱非常脆嫩,有如一块豆腐。因此对"脱胎"钱一般不作任何处理,一定要轻拿轻放,绝不能随意一扔,弄不好整个钱就会粉身碎骨。先秦的一些刀布币由于年代比较久远,"脱胎"现象更为常见。
古钱币,作为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古代经济的流通媒介,更是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信息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钱币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更是无穷无尽。
“秦半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秦始皇在政治和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这种“圆形方孔”的钱币造型后来也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并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民国时期。
中国钱币史通时间长的古钱币,开“五铢”币制——汉五铢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长的货币,“铢”是古代重量单位,通常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汉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开始在中原地区发行五铢钱,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多、时间长为成功的钱。 五铢钱做工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古钱币。
“通宝”币制的之作——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开元”为开新朝新币之元意,“通宝”意即通行宝货。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并沿袭近1300年。
唐初所铸,“开元通宝”钱文由当时大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颇显兼容并济的大唐风范。 开元通宝钱是中国货币史上和见证大唐盛世的枚通宝钱,存世量较多。
首开钱币铸造上皇帝(宋徽宗)御书(瘦金体)之先河——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因钱文“大观通宝”四字为宋徽宗御笔所题的瘦金体,故又称御书钱,在收藏界,一般将大观通宝钱视为宋徽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目前市面品相的大观钱深受追捧。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观通宝无论是收藏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也会愈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