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服务有机示范县认证认证咨询,有机示范区认证
-
面议
构建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参加展销会、媒体宣传、开设店等方式,探索生产主体与市场的联络机制,拓宽有机、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依托县轻工业园区,引进魔芋、中药材、荞制品、辣椒、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通过“邮乐网”、牧雨春田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体验馆等,带动全县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
找准困难问题,出招破题前行
随着创建工作全面推开,新困难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群众发展有机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发展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科技力量不足,服务跟不上,技术推广率低;融资难、融资贵;带动有机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为此,该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有机企业的合作,加大对产品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生产个体户的培训力度,积极引进有机种植、养殖、加工等复合人才,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多层次、大规模的有机人才队伍,支撑有机农业创建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有机示范基地周边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为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投入品的准入和资质审核,建立生产档案,严格记录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机投入品的使用、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情况,切实保障产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符合产品国家标准要求,确保有机农产品质量。
按照《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依法对产品认证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假冒、伪造产品认证标志等违法行为,为发展有机产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有机产业发展,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项目资金、贴息贷款等支持,在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农业项目上扶持有机农业,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加快有机产业链建设,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积极引进有机饲料、有机肥、生物农(兽)药等生产企业,引导养殖企业自主种植有机饲料,支持企业对有机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包装,开发xx系列特色有机农产品,努力形成种、养、加、销、游产业链条,农、工、科、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有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主要内容
产品认证评定的主要内容是:公正性;法律地位;能力(产品认证要求有能力)和质量体系。中国采用的产品认证制度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质量体系(环境体系)检查评定; 型式检验;监督检验和监督检查。前面两个要素是取得产品认证资格的基本条件,后面两个要素是产品认证后的监督措施。
质量实施
采购标准
你在准备实施前,需要一本标准。你需要读懂,读通。
参考相关文献和软件
有许多有关质量出版物,软件工具帮助你理解,实施并注册质量管理体系
组建队伍制订策略
你通过与高管理层制订策略,组织策划全面实施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责在于管理层,所以在开始实施体系时需要经理参与。
考虑培训
无论是质量经理还是经理负责实施体系,都需要提高ISO9001:2000,总体意识。小组活动,研讨会和培训课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选择顾问
你可以得到保持中立的顾问建议如何更好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实施QMS并你少走弯路。
选择认证公司
认证公司是第三方机构,如BSI。可以前往并有效地审核贵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如果符合标准,BSI将颁发证书。由于种种市场原因,选择认证公司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考虑的因素包括:工厂经验,地理范围,价格和服务水准。关键是找到适合你需要的认证机构。找BSI你可能站的更高些。
撰写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别文件,它要列出你对质量管理的要点。WHAT,WHY和HOW在业务中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支持性文件
建立程序文件以支持质量手册。清晰简练,列出为完成一项工作的要点,WHO,WHAT和HOW。
实施你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施的关键是沟通和培训。在实施阶段,所有执行程序的人都要收集记录已证明;规定的做到了,做到的符合规定。
预审核服务
预审核服务通常是在体系实施后6周进行。目的是找出哪些区域没能达到标准。这将使你在初审之前考虑改进的方向。
获得认证
你与你的认证机构安排初审。在此阶段认证机构将审核你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建议是否发证。
后续审核
一旦你获得认证并拿到证书,你就可以对外宣传你的企业已成功获得认证。为认证资格你需要继续实施所有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定期对标准执行情况要进行检查。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审核评审
质量体系审核在体系建立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质量体系审核的,主要是验证和确认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主要内容
审核与评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可行;
(2)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所有主要质量活动,各文件之间的接口是否清楚;
(3)组织结构能否满足质量体系运行的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是否明确;
(4)质量体系要素的选择是否合理;
(5)规定的质量记录是否能起到见证作用
(6)所有职工是否养成了按体系文件操作或工作的习惯,执行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