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瓷器快速交易
-
面议
青瓷拍卖、青瓷特点
金代产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黄。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满布器面的花纹逐渐减少,而在盘、碗内壁,大量出现菊花、、水波、鱼鸭纹等,构图简单,呈圆圈形。
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底足,足内心有乳状凸起。
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近年来,不少电视台开设了鉴宝节目,其中当然少不了瓷器的鉴定。观看时,我们会听到一些比较的瓷器鉴定用语,你都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棕眼:瓷器表面极小的棕色釉点。
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冲线若在口边,可能在受到冲击时继续加长。
琢器:景德镇制瓷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鸡爪纹:瓷器上范围较小的放射状裂纹。
磕边:瓷器边上的小缺,一般对瓷器的保管影响较小。
自然开片:瓷器年久,釉面出现局部或整体的冰裂纹,与哥釉的工艺开片不同。
窑裂:烧制时出现的裂纹,区别于使用造成的裂纹。
做旧:将现代仿品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消除火光,加上包浆污垢以冒充老器。
剥釉:胎釉结合不好,年久胎釉剥离。早期青瓷常有这种现象。
爆釉:釉下的大气泡在使用时破裂,露出胎。晚清有些瓷器有此现象。
霁蓝釉瓷器是我国瓷器一类非常珍贵的传统瓷器,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等。其釉色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这种釉色的美丽,犹如是取了一抹深海或夜空的颜色,十分的梦幻而又沉稳,凝视它是甚至能感受到心被它吸引从而静了下来。
元朝是开辟了霁蓝釉瓷器的朝代,它在此时成功烧制,为后面朝代将霁蓝釉瓷器发扬光大提供了基础。元朝的霁蓝釉瓷器也是年代久的,这时的霁蓝釉烧制技术刚刚形成,并且烧制所用的钴料依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上色也不稳定。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陶工却依靠自己的技术烧制出颜色均匀稳定的革兰瓷,这时非常困难的。
元代的霁蓝釉瓷器主要为“蓝地白花”,且云龙纹比较多见,而毫无装饰的纯色素色霁蓝釉瓷器几乎没有,这是元代霁蓝釉瓷器的主要特征。
清代时期对霁蓝釉瓷器的生产做了很多突破,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瓷器外部的花纹上做了更多功夫,加入了许多暗花纹的、描金的装饰,还有不少色彩鲜亮的立体装饰。同时还有类似于象朵、贯耳、蝙蝠耳等清朝器物特征的融入,这更是给霁蓝釉瓷器更多的美感。康熙时期是霁蓝釉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霁蓝釉的特征为釉薄而无开片,釉色较为昏暗,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元明清三朝的霁蓝釉瓷器,都是旷世珍品。不但颜值,同时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广大收藏者们多多参与霁蓝釉瓷器的收藏吧!
瓷器发展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从宋代早中期仿古瓷器初始,距今不过一千年而已。
然而当时仿的青白瓷,俱是羡慕其影青瓷的精美而“效著”,其精美不 能与御用影青瓷相比,所以仿品统称为青白瓷。并且,当时的仿品只是仿其美,并不进行作伪处理。
元代的仿宋代官窑器和明代仿宋代官窑器、哥窑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些明代仿品直接书写本朝款识,也不进行作伪处理。
针对当今科技发达时代的作伪手段,采用传统的经验鉴定法,也可以鉴定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伪品,但是,更、更精密的伪品则很难鉴定。多数都采取“待研究”的态度。胎骨老化鉴定:主要是针对瓷器露胎部分(如圈足、毛口、缩釉露胎、剥釉露胎)是否受水土浸蚀而老化,或者是否生长有钙化结晶(土碱),是否有人为的作伪痕 迹。真正的老瓷器的胎骨和新瓷器的胎骨不同,是外行都能分辨的,并不神秘。就如分辨婴儿和儿童的一样简单。请爱好瓷器的中国人,不要把瓷器鉴定神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