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瓷器鉴赏
-
面议
仿品造型、纹饰极其不自然
历代有很多作伪者,都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且一些人数研究掌握了真品的许多特诊,这些人为了要仿得更加逼真,更加相似,为了避免行家的识破,所以在伪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出来,就是想以假乱真,但是这类高手目前不多,很多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这也是为鉴定者留下了鉴定的依据。
仿品胎体过重或过轻
仿品因为时代用料的不同,与真品所用的胎料更加是不同,所以,在这一方面,跟真品是不可能相同的,现代的造假古瓷作伪者,都是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真品的胎、釉的成分、配方,以及模拟古瓷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的古瓷器在胎、釉的手感,外观上几乎可以乱真,不易辨别真伪,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重量这一方面去突破,还有一点就是,清中期以前的瓷器,由于瓷土的原因,非常掂手,也就是重量比较大,而清中期以后包括现代的新瓷,胎质都是比较疏松,有的胎虽然厚,但是拿在手里缺失轻飘飘的。
仿品洗过水呈紫色
还有一招就是用水将器物冲洗干净,因为很多仿品是过多使用了高锰酸钾的,水会呈紫色,有时用手指醮点水一模,手指也会染成紫褐色,这一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小技巧。
根据造型、纹饰及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鉴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种图录,是学习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兴起收藏热,各种收藏类书刊亦应运而生。但其中有不少书刊商业味过浓,又非工作者所编,谬误连篇,误导读者,害人非浅。故读者在选择参考书时,一定要慎重。为让初学者少走弯路,我推荐几本较好的书如下:
《中国陶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图录共15卷,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所收藏品皆为博物馆的藏品,每卷收录陶瓷文物200余件,均有图版说明,卷前有每卷主编前言。该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完备的一套古代陶瓷图录,与《中国陶瓷史》相佐,可对中国陶瓷史有形象的理解。
识别窑口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店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还有明、清时的宜钧和广钧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区分,但宜兴窑做工精细,胎质细腻。
陶瓷作伪起源于清代末年,到民国时期盛;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大有超过民国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在大地上进行疯狂的掠夺。文物珍宝当然不能逃脱此厄运。但传世品和出土文物毕竟有限,于是乎,制作假古董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假古董作了多少,至今没有人能统计出详细数字。但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发明了热释光断代法,用这种科学方法测定,国外某个收藏中国唐三彩甚多的有名的大博物馆,其唐三彩几乎全是伪品。由此可窥,作伪数量之一斑。
浸。为了模仿文物在墓中埋了多年而形成的土锈,作伪者常采用将陶瓷在泥土中浸埋的方法,使其产生与出土文物类似的效果。鉴定这类伪品的方法是仔细观察其土锈。如仿造的唐三彩很多,其造型多为大件的俑和马,用土浸方法作伪的也很多。但墓中出土的真物,其土锈呈粉状往下掉,假的则整块地往下掉。而且真者其土锈较为牢固,不易碰掉;假的则一碰即掉。当代有些作伪者使用现代化化学粘合剂(如乳胶等)粘土锈,表面很像,但用刀具一刮,便知真伪。
化学药品浸蚀。将新仿的陶瓷放入酸性或碱性的带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中浸蚀,也会获得作旧的效果。鉴定这类伪品的要领是仔细观察其表面的颜色,因为用这种方法浸蚀后,陶瓷表面光泽虽然减退了,但显得十分呆板,与传世品终有一定差距。如果将陶瓷放入粪便之中浸蚀,可得到与传世品极为类似的效果,单用肉眼很难区别真伪。不过鉴定这类伪品也不难,只要将其放入沸水中,便可嗅出粪便的腥臊味儿。